当然历年科举真题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将每年的真题游刃有余的做出来,才有可能洞悉其中的高分规律,才能在自己科举时有高中的可能。
比如宋朝时期的吕祖谦老师,他编著的《东莱博议》就是当时最抢手的科举复习资料,据说只要将这本书背下来,那至少也能中个秀才。
不要以为能编著习题,能讲解科举规律就能成为名师了,又想在古代成为名师,与现代教育机构名师一样,都需要一个技能——押题。
像上面提到过的吕祖谦,他押题准确率就极高,这也是他培养科举应试人才的秘密武器。
除了像吕祖谦这样有着丰富科研经验的老师外,有种最直接、最准确的押题方式,就是找到负责本次科举的主考官,以大价钱贿赂他,然后获得相关考试资料。
但能成为主考官的人都是皇帝信任的重臣,一般是不会做出这种泄露考题之事的。所以即使有门路能与朝廷中的大臣说的上话,那你得到的也不会是最直接的考题,最好的结果就是给你一个范围。
作弊
到了明清时期,科举围观已经成为了一种常态,此时的读书人目的只有一个,参加科举并且获得功名。
可以说这时的读书人已经失去了作为文人应有的高尚节操,取而代之的是急功近利和不择手段。
为了能通过考试,夹带小纸条进入考场的人不计其数,只要能带的进去的物品,都有可能是小超的载体,中间隐藏暗格的书香更是成为考生必不可少的作弊工具。
为了防止作弊,朝廷想尽了一切应对措施,更是通过连坐制来加强对考生的盘查。若是考生作弊被抓,那给他检查的人员甚至会有掉脑袋的可能。替考
若说是最铤而走险的作弊方式,替考绝对可以c位出道。替考这种行为,一般发生在考取秀才的时候,举人及其以上的公民是不会有人替考的。
首先,若是想替别人考上举人,那是自己最起码得有举人的实力才行。
可是自己考得上巨人,证明自己有做官的资格,何必冒这种风险呢?一旦被发现,不是流放就是砍头。所以考秀才时替考现象发生最多。
总结:
古代科考制度衍生的“辅导机构”虽然增加了考生中榜的概率,但从另一方面来讲,中榜之人最后都要到各个地方做官。
可这种教育模式之下培养出来的官员,大多思想死板,不会变通。
用现在的话来说,他们是应试教育催生出来的“官员”,大部分人很难有造福百姓的信念与能力。
我是小楚,一个有态度°的文史科普作家。欢迎您的关注、点赞、收藏、评论四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