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应试教育越来越成熟,各大教育机构、补习班也日益增加,只要是中国有的考试,那就一定能找到与之相对的辅导班。
这些辅导班不仅能带着学生们有针对性的复习,有的经验丰富的老师还会押题,增加学生考中的几率。
实际上辅导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隋朝,作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考试,科举辅导班应运而生,也就是古人口中的书院、文社。
科举的带来的好处
在科举制诞生之前,朝廷的官员基本上都掌握在世家大族手中,普通人想要做官那是难上加难。
换句话说,要是出生在官宦之家,只要不出意外,那你自己加上子孙后代都是高人一等的存在,不仅能做官,还可以享受到不同寻常的待遇。
若是出生在普通人家,除非天大的机遇,不然祖祖辈辈都没有改换门庭的机会。
至于读书就更不可能了,先不说平民百姓有没有权利读书识字,要知道书都在官员家族中,而且把控特别严格,那是作为延续家族命运的存在,根本不会流出来。
科举制的诞生,将当官的权利下放到了每一个人身上,不管你是富二代还是官二代,想步入仕途都要经过科举。
从这方面来讲,科举制给每个普通人家提供了平等的机会,不计出身,只要高中,就可光宗耀祖、改换门庭。
除了可以做官外,科举还有其他福利待遇,即使是中一个最小的秀才,那也是令普通人仰慕的存在。
首先是有几十亩的田地不用交税,在粮食为主的古代,这就意味着家中生活绰绰有余。除了不用交税外,还可以雇佣下人,这可是花钱都买不来的待遇。
若是中了举人,不仅田地不应交税,还有了为官的资格,领朝廷的工资。
科举难度及考试内容
科举考试有如此大的“报酬”,考试难度自然也就不言而喻。
所有的考生都要经过三关的童试,全部通过的人就叫做秀才,若是童试都没有通过,那连读书人都称不上。
童试之后就是乡试,只要通过了乡试,那么恭喜你解锁举人成就,从此可以为官一方造福百姓了。但可不要小瞧乡试,范进那么大岁数才中了举人,足见其试题难度。
乡试考察四书五经等文学作品外,还会考察考生对国家大事、百姓民生的了解程度,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放到现在叫做时事与政治,在古代叫做测问。
更重要的是,乡试三年才有一次,若是落地就要三年后再考。所以实际上范进承受的是是身心的双重折磨。
中举之后的考试叫做会试,在乡试第二年春天举行,通过了就可以参加殿试,由皇帝亲自主考。
这一系列考试除了考察考生的还是含量外,多种角度的切题及写作能力也是重点。不仅要求你的文采好,还有与众不同。若是实际问题,那你的建议必须有可行性。
毕竟是为国家培养官员,所以考察内容表面上看是死记硬背的内容,其实更是综合实力的考量。家族辅导班
家学一直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最主要的学习方式,虽然科举制的推广使得各个豪门望族失去了直接做官的机会,可经过几代的积累,各种资源数不胜数。
为了能让家族长久发展,族长会为所有适龄的后代开设科举课程,从最简单的识字,到最后的拆题、写作,都可以在家族中的学堂学到(比如红楼梦中的贾府)。
更重要的是,担任家族中教师一职的还有已经科举高中的官员,他们有着最直接的科举经验。
而且与学子们都是亲戚关系,由他们来传授解题方法和技巧,不仅能使考生应试能力更上一层楼,还可以极大程度增加他们的通过率。
书院、书社
大家族子弟有机会学习科举的应试技巧,寒门子弟缺乏资源,如此一来科举的胜利者不还是豪门望族吗?
这一点我们聪明的古代商人就已经替你想到了。
有需求就有市场,既然寒门子弟没有学习科举知识的地方,那就专门开设一个这样的组织,一方面能够使穷苦人家的孩子也能学习到科举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也能获得不菲的收入。
于是以书院、书社非包装的古代科举辅导班瞬时间占领了市场,并且收到了广大科举考生的热烈追捧。
虽然是以盈利为目的的补习机构,但在师资力量上却从不敷衍。
能够在书院里当先生的人,有的是高中后退休的官员,有的是花重金聘请的学者,也有的人是本身在书院学习,科举通过后回来报答书院的学子。
像我们熟知的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等都是古代比较出名的科举教育机构。
随着科举制度越来越成熟,参加科举的学子越来越多,书院也就越来越多。甚至去书院学习,隐隐成为了主流复习方式。
因为书院中的老师与现在补习机构的老师一样,拼的是业绩,拼的是学生的上榜率。一位先生通过科举考试的学生越多,他的名气也就越大。
到后来,甚至有些贵族子弟都会被送到书院中进行学习。辅导资料与押题
无论是在家族中学习,还是在书院中学习,所用到的最基本的学习资料是一样的,都是四书五经,明清时期还会加入八股文,这应该算得上是国家指定教材。
可若是将四书五经完全背下来,也未必就见得能够考出好成绩,如何破题如何解题都是一种技巧。
经验丰富的老师会将这些应试技巧编辑成册发放给学生们,然后进行针对性的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