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是中国历史上千古流芳的人物,他有多种多样的身份:他是官员,他是诗人,他是散文家,他是书画家,他是美食家,他是水利工程师……
苏轼一生的仕途坎坷不定,北至定州南至儋州、东至登州西至凤翔,兜兜转转跑遍了整个大宋的疆域。他在为官任上,常有兴修水利、便利民生的举措。今天,我们从这个角度,看看他留下多少条泽被后世的苏堤。
苏轼画像。
一、徐州城南苏堤
1077年,苏轼调任徐州知州。到任刚三个月,黄河突然在澶州决口泛滥,洪水冲向徐州,城下积水二丈八尺,随时可能将这座重镇淹没。
苏轼临危不惧,沉着应对,一方面征发五千民工,抢筑抗洪大堤;另一方面动员驻扎当地的禁军参加抢险。这位知州大人站在城墙上,手拿工具,布衣草履,“以身帅之,与城存亡”。
他彻夜巡查险情,屡过家门而不入,还以诗言志:“坐观入市卷闾井,吏民走尽余王尊。”也就是说一旦堤防溃崩,他要像汉代东郡太守王尊那样,以身挡水。
好在经过军民众志成城的奋战,大洪峰到来之前,城东南方向筑起一道长九百八十四丈、高一丈、宽二丈的大堤,抵挡了汹汹而来的洪水。
随后,徐州百姓就将这道“救命堤”称作苏堤,以感念苏大人的善政。
第二年,苏轼在诗中这样回忆道:“去年重阳不可说,南城夜半千沤发。水穿城下作雷鸣,泥满城头飞雨滑。黄花白酒无人问,日暮归来洗靴袜。岂知还复有今年,把盏对花容一呷。莫嫌酒薄红粉陋,终胜泥中事锹锸。”今年还能对花饮酒,实在是劫后余生的幸运。
徐州旧地图上的苏堤位置。
二、杭州西湖苏堤
1089年,朝廷任命苏轼为杭州知州。喜欢游山玩水的苏轼,此时看到的杭州并不美丽。“葑合平湖久芜漫,人经丰岁尚凋疏”,西湖已经被水草吞噬,如果再不治理,二十年后将不复有西湖。
苏轼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先后向朝廷上奏《杭州乞度牒开西湖状》和《申三省起请开湖六条状》,请求拨款疏浚西湖。此举并非只为观景,而是涉及到百姓的种田、饮水、酿酒,攸关民生利害。
朝廷批准了这个请求。苏轼立即发动二十万民工挖淤泥、除葑草。为了加快进度,他常常到现场督战,与民工一起吃饭。
疏浚西湖挖出大量淤泥,无处堆放,一度让人绞尽脑汁。苏轼顺从民意,用淤泥筑一条横穿西湖南北的长堤,一者便利百姓出行,二者省却搬运之苦。
长堤把西湖分为两半,东为外湖、西为里湖,堤上有六桥使东西相通,桥下可行船。苏轼还命人在大堤两侧遍植桃树和柳树,既美化环境,又固定路基。
这就是千秋永存、闻名天下的苏堤。每年春天,这里桃红柳绿,鸟鸣莺啼,成就了“苏堤春晓”的美景。
多年以后,苏轼调离杭州,他仍然难忘这条大堤,他在诗中回忆道:“六桥横绝天汉上,北山始与南屏通。忽惊二十五万丈,老葑席卷苍烟空。”
杭州西湖苏堤。
三、颍州西湖苏堤
1091年,苏轼以龙图阁学士的身份出知颍州(今阜阳)。当年,颍州水旱灾害交替,百姓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苏轼目睹了当地水利的破败,十分痛心,决心在任内大修水利。他经过两个多月的考察和实地测量,形成整治方案,上书朝廷。随即调动一万多民工,在颍州西湖展开了宏大的水利工程。
他率众挖通清河、西湖与焦陂塘的水道,使彼此之间可以行船,并在清河上修了三座水闸,以调节西湖之水。
施工过程中清出的淤泥,堆成西湖的护堤,在堤上遍植垂柳花卉,打造出“烟花澹荡”的景观。时人将这条护堤称为苏堤。
可惜的是,没等西湖治理工程竣工,苏轼就被调到扬州去了,剩下的工作由继任赵德麟完成。
数月后,当赵德麟向苏轼报告颍州西湖治理已经完成时,他非常高兴,提笔写道:“西湖虽小亦西子,萦流作态清而丰。千夫余力起三闸,焦陂下与长淮通。”
颍州西湖。
四、惠州西湖苏堤
1094年,苏轼因“讥讽先朝”被贬谪惠州。北宋时期的惠州气候湿热,环境恶劣,属于瘴疠之地,生活非常艰苦。苏轼在此两年零七个月,自己常常衣食不继,他不仅不以为苦,还尽己所能帮助当地百姓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惠州城四面环水,百姓出行很不便。苏轼看在眼里,于1095年向提刑程之才和知州詹范提出修筑“两桥一堤”的建议。
此议得到两位大人支持,苏轼马上行动起来,拟定方案,亲临一线指挥。后期资金不足,苏轼变卖皇帝赏赐他的金犀带捐助。同时,他大胆地写信给弟媳,要她把太后赏赐她的金银细软“助施”,弟媳也慷慨解囊。
1096年夏天,东新桥、西新桥及一条堤坝顺利竣工。竣工之日,惠州城万人空巷,扶老携幼前来庆贺。
苏轼描述那种场景说:“父老喜云集,箪壶无空携。三日饮不散,杀尽西村鸡。”
百姓为了纪念苏轼的功绩,特将堤坝命名为“苏公堤”,即今惠州西湖上的苏堤。这是继杭州西湖苏堤、颍州西湖苏堤之后的又一座苏堤,也为惠州西湖增添了一道“苏堤玩月”的著名景观。
惠州西湖。
苏轼一生几乎跑遍整个北宋疆域,他所到之处,似乎有个共同点,那就是都有一个西湖。诗人杨万里诗曰:“三处西湖一色秋,钱塘汝颍及罗浮。东坡原是西湖长,不到罗浮那得休。”原来,苏轼是天命的西湖湖长,同时也是造福一方的苏堤的缔造者。#苏轼#苏堤#西湖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