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谋反不是一时兴起,而是蓄谋已久,朱元璋遗训给了他借口

2020-09-03 00:04:39 作者: 朱棣谋反不是

朱元璋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在位期间既惩奸除恶,定立了许多安定民生、促进社会发展的政策,又大肆杀害功臣,一时间,功过难辨,所以历史上对于朱元璋的评价褒贬不一。朱元璋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都下了一定的功夫。为了保护皇室的地位,他出台了一项政策,分封诸王。

为保皇室权力,朱元璋滥封藩王

为了确保权力不落入外姓人手里,确保皇室的力量,朱元璋选择将自己的儿子以及侄孙封为各地藩王。每位藩王都拥有自己的要地,而且这些藩王的身份也极为尊贵,各个大臣见了他们都要行拜见之礼。

随着时间的发展,每位藩王都培养了不少自己的势力,这时叶伯巨担心随着藩王实力的剧增,终有一天会威胁到中央,于是便向朱元璋指出了此番可能发生的祸患,并提出如果现在不想办法削弱各藩王的力量的话,待到他们羽翼丰满之时,想再加以牵制,可就难了。

但是奈何朱元璋不仅不听劝,还下令囚死了叶伯巨。不过毕竟这天下是朱元璋辛辛苦苦打下来的,他也不傻,杀大臣不过是对外做做样子,防止有心之人利用这朱家不和大做文章。实际上对于藩王可能会谋反,他多多少少也有担忧,所以他也出台了些许政策来限制藩王。

比如每位被封的亲王必须离开京城,去自己的受封地,各亲王之间严禁来往,如果有一位藩王来京,必须等这位藩王离开时,另外一位藩王才可以启程进京。朱元璋之所以要设立这么严苛的要求,就是为了防止各王之间私通,从而威胁到自己。

诸王势力被削,燕王朱棣恐遭殃

除了上述政策,朱元璋还给出了靖难遗训,大概意思就是如果朝中有奸臣,藩王有权抵达中央,举兵对其进行制裁,以清君侧。可没想到,这个政策却成了一枚定时炸弹。当初朱棣就利用这个为借口,指认朝中两位大臣为奸臣,需对其进行制裁,不过之所以说它是借口,是因为藩王起兵讨伐,需要帝王先召唤,他们才有权利,而且讨伐完毕,他们必须马上离开。

后来,朱元璋病逝后,朱允炆继位,此时藩王的权力越来越大,为了更好的驾驭藩王,有人向朱允炆提出削蕃之策。

当时,朱允炆收到两条建议,一则,先削弱势力最大的藩王——燕王朱棣的权利,再逐步削弱其他藩王的势力;二则,先找出有问题的藩王,削弱他们的权利不仅更为合情合理,还可以儆效尤。

后来朱允炆采纳了后一条建议,随着各路藩王的势力接二连三被削,朱棣开始有了一丝危机感,彼时作为藩王中权力最大的他,开始悄悄谋划了一场造反。

朱棣装疯卖傻,只为一朝谋反

其实,朱棣与朱允炆在很早之前就有矛盾,当时,朱元璋病逝,下令不许任何藩王进京“会葬”,但是朱棣不听,还是进京了,于是朱允炆就下令派人将其劝返。

这件事就已经导致朱棣心中不爽,而后来的削藩行为只是进一步加深了两人之间的矛盾,给了朱棣更好的理由谋反。

当时朱棣为了给自己的谋反争取时间,又是装病,又是装疯卖傻,企图让朱允炆对自己能放下一些戒心。但是奈何朱棣身边出了内奸——葛诚,他将朱棣装疯卖傻的事情全数禀告给了朱允炆,于是两人之间的矛盾又被进一步的激化了。

朱棣早就对朱允炆不满,眼下自己的把戏又被朱允炆发现,于是朱棣决定不等了,决定起兵造反。当时朱允炆发现朱棣不对劲,于是就派人带兵搜查燕王府,并企图逮捕朱棣。朱棣在此之前便收到了消息,在与其余几位有异心之人商量之后决定将计就计。

等人来到燕王府之后,先假意配合搜查,待人进入府内后,便派人将这些人以及府里的内奸一同杀害。做完这一步后,他便马上带兵进攻北平,最后顺利攻下北平。北平攻下之后,他又趁热打铁,花了半个多月的时间,将北平周边的地区逐一控制。

朱棣登基后,迅速下台各种政策,将“靖难”之后国家满目疮痍的景象恢复至经济繁荣、国泰民安之景。他不仅注重于边防的巩固,维护国家统一,还多次派遣郑和下西洋,从而推动中外的交流与往来。一时间,国库富足、百姓安康,国家显示出一派盛世的景象。后来,此番景象被人称为“永乐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