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三国时期三大战役本文由易中天先生《品三国》有感而作

2020-09-03 01:08:05 作者: 简述三国时期

周瑜与诸葛亮的看法很一致,不愧是英雄略同。虽曹军声势浩大,兵力众。然是如此种种强弩之末,无所惧也。难道曹公就没想到周瑜与诸葛亮说的这么多的兵家大忌。更不知道这次战争的重要意义。这次战役后曹操在也未能跨出江南门槛。因孙刘之间的争夺战,也是曹操过世后的事了。

夷陵之战荆州争夺战

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爆发于公元222年,是三国时期吴国和蜀汉为争夺战略要地荆州八郡而进行的一场战争,也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公元222年正月,蜀汉吴班、陈式的水军进入夷陵地区,屯兵长江两岸。二月,刘备亲率主力从秭归进抵猇亭,建立了大本营。这时,蜀军已深入吴境二三百公里,由于开始遭到吴军的扼阻抵御,其东进的势头停顿了下来。

在吴军扼守要地、坚不出战的情况下,蜀军不得已乃在巫峡、建平(今四川巫山北)至夷陵一线数百里地上设立了几十个营寨。为了调动陆逊出战,刘备遣前部督张南率部分兵力围攻驻守夷道的孙桓。孙桓是孙权的侄儿,所以吴军诸将纷纷要求出兵救援,但陆逊深知孙桓素得士众之心,夷道城坚粮足,坚决拒绝了分兵援助夷道的建议,避免了分散和过早地消耗兵力的行为。

刘备百里连营,兵力分散,从而为陆逊实施战略反击提供了可乘之机。

这三战相同的地方在于:一,三战都使用了火攻这一战术,尤其是赤壁之战与夷陵之战,并且都是最终由火攻战结束战争。

二、一般认为,这三战都是以少胜多的战役。当然,夷陵之战是否以少胜多是有争议的,例如《资治通鉴》就认为它是以多胜少。不过,这三战的确打得相当精彩,却是不争的事实。

三、三战在进行过程中都使用了“相持”这一战术,战争拖延的时间都比较长。尤其夷陵之战,战争的双方在山川综谷间相持了一年之久,可谓旷日持久。

四、这三战都是三国形成过程中的关键之战,因而其战略意义非常重大。官渡之战使曹操完成了对北方的统一,使他一跃成为全国实力最强的军阀。赤壁之战确立天下三分的历史格局,使三国的走向日趋明朗。夷陵之战则最终确立了天下三分的格局,使三国成为事实。

五,这三次战役都是战争发动者失败而告终,袁绍与刘备分别在战后病逝。而曹操在赤壁战役后一生都未到江南的门槛。

六,三战的将领都犯了很相同的一个问题,他们在战争中表现的都很浮躁。不听谋士的劝言,一意孤行。

所以说战争只不过是人事的权变,封建社会更鲜明些。

在这三次中收益最多的应是东#吴了,官渡之战,袁绍灭了,赤壁之战,曹操败了,夷陵之战,刘备败了。而东吴总是胜利的,却最后还是归晋。其实战争与人生一样胜利并不一定胜利,失败非真正失败。

(文有引用)

陆逊看到蜀军士气沮丧,放弃了水陆并进、夹击吴军的作战方针,认为战略反攻的时机业已成熟。为此他上书吴王孙权说:交战之初,所顾虑的是蜀军水陆并进、夹江直下。现在蜀军舍舟就陆,处处结营,从其部署来看,不会有什么变化。这样就有了可乘之机,击破蜀军,当无困难。孙权当即批准了陆逊这一由防御转入反攻的作战

决战开始后,陆逊即命令吴军士卒各持茅草一把,乘夜突袭蜀军营寨,顺风放火。顿时间火势猛烈,蜀军大乱。陆逊乘势发起反攻,迫使蜀军西退。吴将朱然率军5000首先突破蜀军前锋,猛插到蜀军的后部,与韩当所部进围蜀军于涿乡,切断了蜀军的退路。潘璋所部猛攻蜀军冯习部,大破之。诸葛瑾、骆统、周胤诸部配合陆逊的主力在猇亭向蜀军发起攻击。刘备见全线崩溃,逃往夷陵西北马鞍山,命蜀军环山据险自卫。陆逊集中兵力,四面围攻,又歼灭蜀军数万之众。至此,蜀军溃不成军,刘备逃入永安城中。

次年四月,刘备恼羞于夷陵惨败,一病不起,亡故于白帝城。夷陵之战就这样结束了。

夷陵之战是刘备的最后一战,接近10万大军兵力,却大败于东吴陆逊。应该说这是真正确立三国三足鼎立的一战。后蜀汉完全失去了军事要基地荆州。 夷陵之战大败与刘备的战术错误有很大关系,更是他人生最大的战略错误。“喜怒不形於色”的枭雄刘备又这么会出现这样的巨大战略错误呢?而且是不顾其最信任的诸葛亮赵云等旧臣的反对下发动这夷陵之战。

夷陵之战对于三国鼎立的局面也有很大的影响。对蜀汉来说,它大损国力,基本上毁灭了当年诸葛亮隆中对策时制定的宏伟战略蓝图。不得不说明是种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