绚丽多彩巩义窑,尽显大唐中原瓷韵之美

2020-09-05 14:21:35 作者: 绚丽多彩巩义

巩义窑始于汉,发展于北魏,成熟于隋,鼎盛于唐,衰落于宋金。巩义窑在中国陶瓷史上名声显赫,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它不仅烧制出青瓷和黑瓷,还发明了早期的白瓷,唐代的白釉、青釉、黑釉、黄釉、酱釉及绞胎釉等,绚丽缤纷,特别是青花瓷的烧创,更是对中国乃至世界瓷器的发展起着非凡的意义。其产品填补了中国陶瓷史上的诸多空白,被誉为最具创新的窑场。

公元四世纪末,生活在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鲜卑拓跋部入主中原,建立了北魏政权。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政策。这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次民族大融合。在经济和政治发展的大环境中,陶瓷业获得活力和迅速发展。根据考古证实,北魏时期巩义窑创烧了北方最早的青瓷、黑瓷与白瓷,尤其是白瓷的出现,不仅增加了一个新的瓷器品种,还奠定了隋唐时期“南青北白”两大瓷系并驾齐驱的基础,为后来千变万化的彩瓷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1】北魏的青釉钵、黑釉碗、白釉碗。

青釉瓷器,因选用含铁量较低的原料制作瓷坯,提高了胎色的白度,增加了釉色的纯度。这种白胎青瓷的烧制,不仅标志着北方制瓷工艺在原料选配上的进步,更重要的是它为北方早期白瓷的出现准备了技术条件。

黑釉瓷器,巩义窑发现的北魏时期的黑釉瓷器是目前所发现的北方最早的黑釉瓷器。

2】隋代青釉带盖盂

隋代开启了中国先的大一统时期,虽然国祚不长,但为唐的繁荣兴盛做了积淀。这个时期巩义窑生产的施条状绿色釉彩以及在淡黄釉上加绿釉的釉陶器,可谓是唐三彩的前身。

3】隋代白釉侍女俑

白胎,身施白釉,施釉不到底,露胎处红彩绘条带纹,釉有细小开片。塑像表情甜美,形象生动。

4】匣钵

这两个就是唐朝烧窑的匣钵。陶瓷坯成型施釉后不能直接经火烧烤,否则会因为烟尘而变色,精细白瓷等必须装入匣钵才能入窑点火,这样釉色才能比较纯净。

匣钵以耐火材料制成,要求耐急冷急热性好,使用寿命长。

5】各种支烧

瓷器放在匣钵里为了不使器足与匣钵直接接触而粘合,需要各种支烧把它们隔开,而且使用支烧可以增加瓷器的产量。

以下展品均为唐代陶瓷

6】白釉盖罐、唾盂、塔式盖罐、三足樽、粉盒。

7】白釉扑满

扑满是啥?是古代的存钱罐,储蓄铜钱用的。陶瓷扑满出土较少,罕见传世之器。主要是因为有进孔而无出孔,要想取出铜钱,必须“满而扑之”,成为碎片。它让孩子在玩耍之中不知不觉的养成了节约勤俭的品质。

8】黄釉薰炉

黄釉最早出现于唐代,发色剂是铁。敛口、斜肩、直壁、圈足,口、肩、壁上共饰三道弦纹,上腹部三圆形镂孔与三组六条七孔长镂孔相间。胎质坚硬,内部未施釉,外部除底外均施黄釉,釉色温润,灰白胎。

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熏炉,这件黄釉熏炉做得比较别致,它是整体拉坯之后,后来由人手工切成竖楞,手工和模制综合做成,造型比较别致。

9】棕黄釉双龙柄尊、黄釉镇墓兽

10】浅黄釉绞胎枕。

绞胎,是唐代巩义窑出现的一种特殊工艺,又称搅胎或绞泥。器型整体长方形抹角,前低后高,枕面微凹,直壁,平底。枕面中部作褐色菱形图案,周边为木理纹,周壁有五组不规则木理纹。器表施黄釉。粉白胎。它是由一深一浅两种瓷泥杂糅而成,主要是白的磁泥和深色的瓷泥,都做成片状之后,然后交叠在一起,捻出来的,类似于家庭做金银花卷的做法,然后把它切开了,直接粘起来就可以了。它的成品率不高,有时候为了节约,当时的工匠将花纹表现于最突出的枕面上,花纹做的特别精美,侧面就做得简单一些。

11】青花碗残片

不要小看这淡淡的一缕浅蓝, 也许这些蓝色釉的出现就是唐代青花瓷的前身。

12】青釉小口罐、敛口盖罐。

唐代我国青釉的窑厂集中在南方。巩义窑生产的青瓷无法与南方的越窑相比。

 1/4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