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铁路风火山上的尖刀连

2020-09-06 00:04:11 作者: 青藏铁路风火

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第十师50团13连全体指战员,务必于1975年5月3日在风火山集结,配合中国科学院,西北铁路研究院,兰州大气所,青海气象局,上海和青海高山病防治研究所等单位完成在风火山进行人类生存实验和铁路施工的科学实验。

命令下达了,军号吹响了。13连的150多名官兵接到命令以后,他们背上行装,扛起枪,向着风火山大踏步的走来了,唱着铁道兵“志在四方”,嘹亮的歌声回响在茫茫的昆仑旷野上。

进入风火山地域以后,首先遇到的第一个大难题就是搭建宿营的帐篷。指战员们上山以后,本来坐着都会喘气,慢走就要大喘气,可不搭帐篷,夜间宿营在零下41摄氏度严寒的风火山上就会被冻死。

二月份儿的风火山。风力一般都在七到九级,而且气候会瞬息万变。但是好不容易搭好了帐篷。正想进去坐下歇会儿,喘口气。忽然听到巨大的呼啸声,一眼望去,只见帐篷一下子就被突如其来的飓风刮走了。怎么办,再搭一顶帐篷。

风火山的夜空漆黑一片。狼群满山遍野。数百只狼眼盯着六个帐篷。狂风呼叫,鬼哭狼嚎,让人毛骨悚然。为了安全,战士们不能轻易地走出帐篷去解手,但是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他们只好把尿桶放在了帐篷内。而帐篷需要保暖,所以就不能通风,因此空气含氧量就更低了。帐篷里尿骚气和粪臭气在不大的空间里弥漫,那可真是让人不堪忍受。战士们只好半躺着盼天明。

口渴了,多想喝口开水啊,可全连只有一个高压锅,即使不停的烧着也管不了全连战士喝开水。没有开水喝,战士们只能喝50多度的温水,13连指导员从接受命令上山到完成任务下山,一干就是两年,他是怎么也逃不脱高原病的。一开始他就患上了严重的高原反应,到后来确诊为慢性高原病,面对病痛的折磨和威胁,他无所畏惧,总是说自己没病,能行,再适应适应就会好了。

因为他深知自己是战士的主心骨,作为指导员,怎么也不能倒下!必须身先士卒,战斗在第一线。

他一直承受着左心室肥大、右心室位移这种高原病的折磨,可每当回首战斗在风火山的那段艰难岁月,他依然还是那样的豪情满怀,壮志丝毫不减当年。

中科院的动态实验需要取得在人类生命极限的状态下,人所能承载的指数。通过实验,总结出在缺氧条件下隧道开挖、混凝土施工、防火及排水通风排烟、防寒保温等数据,供全面施工参考。战士们肩抬着100公斤重的钢轨。或是扛着50公斤重的水泥。喘着粗气,一步两步地艰难前行。战士们时常仰天大喘,锒锒跄跄,难以站稳。但他们没有一个倒下,一直顽强地站着。

部队备有氧气包。可动态施工不可能背着氧气包啊,倒下了,就会有生命危险。他们唯一能做到的,就是一边扶着快要倒下的战士,一边接力鼓励着大家的斗志。

为了天路的全面施工,战士们又奔向了施工试验的战场。在一次饱冰土层基层浇筑的施工试验中,一块行军锅大小的饱冰土块儿被风吹起,突然从高坡滚进混凝土里来。排长说着我下去看看,指导员就先跳进了混凝土当中,1.3米多深啊,寒冷且不说,高原本来就缺氧,混凝土压迫着指导员的胸部,让呼吸极度的艰难,他张着大嘴喘着粗气,缓缓地移动着,10厘米、20厘米摸到了,就在这时,排长和三个战士也接连跳进了混凝土中,“快把吊具拿来!”排长接过吊具把四个勾兑好,战士们把吊钩插进了饱冰土块的下方,指导员右手向上伸着大拇指喊着,“抬起来,两个人抬一边,旁边的人扶着他们!”饱冰土块儿终于被移出了混凝土。

第一个跳下去的指导员和随后跳下的战士们却无力地站在混凝土中,张着大口不停的喘着气。”拉着他们的手,他们很危险!”这时连长赶来大声的喊着,好不容易陷在混凝土之中的身躯,慢慢的脱离开了,他们双腿冰冷地半躺在战友们的怀里。“快拿氧气包来,快给他们吸氧!”指导员哪顾得上自己,喘着粗气喊道。这是多么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场面。亲爱的战友,他们与死神搏斗,总是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他们是如此的无私无畏,如此的气壮山河。

自打上了风火山两年多,战士们多么渴望吃上一顿热的馒头,吃上一碗熟的米饭。哪怕是吃几口新鲜的蔬菜也行啊。由于条件极度恶劣。顿顿饭就只能吃白萝卜,胡萝卜叶子做的压缩菜。战士们毫无胃口,可是还得吃下去。

铁道兵战士把风火山当成了人生的大舞台,把强辐射的阳光当做舞台的灯光,把铺天盖地的漫天大雪当做背景,在狂风卷起的飞沙走石当中荡涤着自己灵魂。

两年的时间啊,无论是对高原缺氧的生存实验,还是对路基和桥梁涵洞的施工及保护。无论是对永冻层的保护试验还是对给排水和房屋修建的施工,无不是以惊人的毅力和耐力在坚持。铁道兵这个13连两年艰苦卓绝的奋斗,才换来了实验任务的圆满完成。

1976年12月,英雄的部队下山了。他们不辱使命,满载而归。科研单位通过两年的时间,分别对指战员进行了定期和不定期的身体检测,对工程试验进行了各项质量检测。从而获得了珍贵的科研技术资料,这为25年之后青藏铁路的再次上马开工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和冻土施工的经验,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