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的亡国思潮,在黄巾起义后开始高涨。在黄巾起义之前,其领导人张角已秘密进行了十多年汉朝即将亡国的舆论宣传活动,其宣传的口号是:“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如果与秦朝末年的形势作一比较,可以看出,黄巾的起义,与秦朝末年的形势完全不同。秦朝末年,可能除了原秦人之外的天下之人,多已对秦产生了极度的仇恨心理。而黄巾起义,虽然许多小民仇视汉朝的官吏,但是,汉朝前期出现过多位贤明的皇帝,重视人民的利益。因此,天下不少人对于汉朝贤明皇帝的感情依然存在,尤其是社会精英中的部分士人,对汉朝感情甚为深厚。
黄巾起义
黄巾起义的失败说明,自下而上进行改朝换代,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不可能取得成功。可见,张角宣传的“苍天已死”的亡汉口号,虽然形成了一股社会思潮,却并没有得到众多士人的支持。因此,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尽管有组织、有准备、有纲领,但并未得到社会的广泛响应,尤其是知识阶层的响应。
但是,黄巾起义足以说明,当时社会中早已经存在着否定汉朝政权正统性和合法性的暗流,预示着汉朝正统地位正在逐步衰退,这股暗流为后来的代汉者奠定了社会基础。
黄巾军首领张角的形象
黄巾起义虽然失败,却造成了东汉的名存实亡、天下诸侯并立的政治格局。这些诸侯,多有代汉称帝的企图,其中,袁术率先在淮南称帝,开辟了东汉官员向汉朝皇帝公开挑战其权力的先河。表明代汉思潮开始风起云涌。
这时的代汉思潮,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在桓灵二帝统治时期,皇帝昏庸无德,任用宦官外戚,惩治代表社会人民利益的士人和正直的官员,失去了民心。建宁元年,太傅陈蕃、大将军窦武为阉人所害,郭太哭之于野,叹曰:“‘人之云亡,邦国殄瘁’。‘瞻乌爰止,不知于谁之屋’耳。”可知,在时人看来,亡国的重要征兆,在于社会正直人才的覆灭。
东汉疆域
第二,五德盛衰的理论,在东汉末年又开始盛行。《后汉书·献帝纪》说:“天厌汉德久矣,山阳其何诛焉!汉自和帝以后,政教陵迟,故言天厌汉德久矣。祸之来也,非独山阳公之过,其何所诛责乎?”由此可知,汉朝的灭亡,在人们看来,天意的成分依然很重。曹丕代汉建魏所用年号黄初,正是土德代替火德的体现,而孙权称帝所用黄武的年号,同样如此。
第三,从谶纬处寻找出代汉的证据。通过谶纬来确立其合法性,成为东汉建立以来的一种社会思潮,“对社会心理的影响不可低估”。如曹魏的代汉,就利用了“当涂高者,魏也”的谶语。其后,司马氏代魏之时,也以此谶语,表明大晋是以晋承汉,把曹魏剔除到代汉的皇朝之外,表达了“鄙视曹魏、尊崇汉朝、远绍周朝的态度”。
影视剧中的曹丕称帝
第四,从血缘上寻找代汉的根据。如曹魏代汉,还要证明一个血缘关系的问题。通过“寻根”,拥曹者们终于得出曹操家族源于颛顼的结论,从而论证了曹魏代汉的血缘高贵性。而刘备以皇族为兴复汉室的资本,也是把血缘当成抗击曹魏代汉的利器。
在汉朝即将灭亡之时,“革命论”的思潮也应时而起。并一直延续到整个魏晋南北朝。本来,儒家的革命观,源于《易·革》的《彖辞》:“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这种革命的内涵,是推翻暴君的政权的正义行动。但是,魏晋的革命论,却“抽去了革命的抗暴内核,将之等同于王朝的禅代”。
影视剧中的曹魏政权魏晋的亡国思潮
曹魏集团代汉成功之后,面临着一个巨大的政治问题,即,曹魏代汉,却没能代汉统治汉朝所拥有的全国州郡的人民。亦即当时还存在着蜀汉、孙吴两个皇朝。因此,哪个国家是真正的天下之主?便成为当时社会思潮的重点。因为蜀汉与孙吴的弱小,在蜀汉、孙吴国内,很快就产生了亡国思潮,而在曹魏内部,因司马氏权力的高涨,亡国思潮也很快兴起。
在蜀汉建立之初,内部已孕育出亡国思潮的两个源流;一是张裕等人造谣生事,妄说蜀汉亡国有期。张祫为刘备所屠杀,但蜀汉亡国论并没有因此而绝;二是刘备自我表现出来的亡国思想。荆州之失和夷陵惨败后,刘备对兴复汉室开始失望,表现为临终之时想把大半生奔波而建立的国家拱手相让给诸葛亮,这对一个以兴复汉室为理想的枭雄来说,是十分荒谬的,也是极其残酷的,但也正说明了其理想破灭后的失望心理。
影视剧中的刘备托孤
刘备的这种心理,也给诸葛亮以极大的负面影响,诸葛亮对兴汉的失望,首先源于隆中之策受到破坏。刘备托孤是一把双刃剑,对诸葛亮的高大人格实践而言,是一种巨大的成功,但对其事业,却是极大的打击。刘禅的无能和北伐的失败,让他只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对兴汉已是绝望。
蜀汉后期,以上两种亡国思想开始合流。谯周等人为此大造声势,终于把潜在蜀汉国内数十年的亡国思想汇流,而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思潮。这股强大的思潮促使了蜀国在大敌到来之时,投降措施轻易出台,最后使得魏国轻易灭掉蜀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