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牧民族”契丹为何对农业特别重视?

2020-09-07 13:20:31 作者: “游牧民族”

契丹族可以说是一个很幸运的游牧民族,在归附中原王朝时被安置到了了一块宝地,白狼水,也就是如今位于辽宁省西部的大凌河地区。当地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夏季日照充足,有充足的降水,大凌河下游多为山谷平原,适宜农作物种植。

早在战国时期燕国就开始开发那里,到了汉朝乌桓人被迁徙到大凌河流域,经行半游牧、半农耕生活,当契丹人到来前,那里已经有了很久的耕作历史。大凌河上游的丘陵山地则适合放牧。这样一块气候适宜而又远离中原的土地给了契丹族休养生息的条件,让他们躲过了南北朝和隋唐时期的战乱,最终在唐末五代崛起。

战国时期

早在唐代契丹族已经有用“饼饵”祭天,在正月吃“糯饭”、“煎饼”的习俗,在适宜农耕的土地上他们很快就开始抛弃生产效率低下的游牧,开始进行农业生产。

在唐末五代,契丹建国期间,为了能够快速统一契丹族,耶律阿保机果断利用中原战乱的机会多次大规模劫掠中原,掳走大量人口,让他们进行农业生产为部落提供粮草与其他生活必需品,提升部落战斗力。

此外,中原战乱也迫使很多人口逃离,有的就来到契丹生活,其中或被迫,或主动来到契丹的农民给契丹带来了众多先进的农业技术,极大地提高了当地的农业水平。

考古发现的辽代农具和中原同时期的农具形制相似,铁制农具的引入让精耕细作成为可能“所种借从垄上,盖逾吹沙所淤“。这种方法避免了风沙湮没禾苗使干旱土地保持较好土壤湿度。这种耕作方法在长城以北地区沿用至今,符合当地气候条件,是农业技术的一大进步。

契丹

契丹建国之后国内局势较为稳定,而中原仍处于战乱之中,这让契丹得到了更大的机遇,他们轻而易举地获得了阴山“自代北至河曲,逾阴山,尽有其地”,获得了更为广大的可耕种土地和与中原政权间的缓冲区,而石敬瑭献出“燕云十六州“则直接将契丹实力引入了中原。此后契丹始同时拥有了游牧草原和可耕种土地,并且拥有了一定的盐铁生产能力,可以在与宋的对峙中占据上风。知识很重要

在契丹的发展之中,汉族知识分子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如韩延徽“筑城郭,立市里,以处汉人,使各有配偶,垦艺荒田,以生养之。逃亡者益少。“契丹的税收制度也是由他制定的”自太祖任韩延徽,始制国用。“。他的努力使得契丹汉人的生活有了保障,一些燕云大族的地位甚至不亚于契丹大贵族,他们很好的组织了当地农业耕作。

而且辽国尝到了收取税赋的甜头,契丹劫掠汉地不是每次都能有所收获的,在宋朝建立后更是艰难,他们不得不改变旧的游牧劫掠行为,开始通过在国内收税获得所需物资。康默记则为契丹制定了法律《决狱法》”一切番、汉相涉事属默记折中之……论决重轻,不差毫厘“。算是最早的”一国两制“,用不同的制度管理境内的契丹人、汉人。

契丹

这些汉族知识分子和大地主虽然没有直接带来农业技术、工具和种子,却提供了政策、法律支持,稳定了契丹局势间接推动了契丹农业发展。

契丹作为在北方半壁建立国家的游牧民族政权,继承了自北魏以来游牧民族定居中原建立政权继而汉化的传统,又为其后的金、元、清政权提供了通过五京制度,皇帝四处巡狩同时羁绊草原、联系中原的现成样例。而契丹的农业发展给后世留下的不只是一些技术,更是先民们开拓疆土,不畏艰险的决心。

参考文献:

【1】(唐)张九龄 《全唐文》

【2】(元)脱脱《辽史》

【3】(宋)叶隆礼《契丹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