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
契丹族作为一个历史长达千年的游牧民族,尽管作为《杨家将》系列故事中的大反派而令人熟知,却被历史的长河抹去了印记,在很长时间里都只能在历史典籍中显露踪迹。而剥去“辽国萧太后”和“耶律大石”之后契丹族作为游牧民族的生活可
不只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游牧,农业也是契丹国内中必不可少的产业。
契丹族历史悠久,早在魏晋南北朝史便出现在了史料记载中,与传统游牧民族不同的是,契丹族在形成之后很快就有了开始农耕的记录。
唐开元年间契丹族回归中原政权控制有“百姓之间,不失耕种”的记录,契丹族将领可突于叛乱被平定后,唐玄宗给李过折、泥礼的敕书中就写道可突于因为叛乱导致“羊马不保于孽生,田畴不安于耕种“,”背叛与我,终日自防,丁壮不得耕耘,牛马不得生养。”耶律阿保机祖父匀德实“喜稼穑,善畜牧,相地利以教民耕。”其本人“弭兵轻赋,专意于农。尝以户口滋繁,糺辖疏远,分北大浓兀为二部,程以树艺,诸部效之。”在政策上支持农耕发展。
唐开元年间
在契丹建立辽国后,统治者更加重视农业,契丹的农业也开始了快速发展。“应历间,云州进嘉禾,时谓重农所召“契丹国内不只是在不断学习农业技术,也在尝试着培育适合北方种植的作物。
“保宁七年,汉有宋兵,使来乞粮,诏赐粟二十万斛助之。 “尽管拿出大笔粮草给宋朝降兵有一定政治作秀的意味存在,可这也说明了契丹国内能够生产一定的粮食,更有趣的是辽国对岁币的要求包括了大量常用作货币的白银和布帛,偏偏没有游牧民族常常索要的大量粮食和药材,契丹与普通游牧民族的不同之处就在于此。
在茫茫多的游牧民族中为何契丹族对农业颇为重视呢?放牧也需要精打细算
游牧生活其实远没有诗歌中所描述的那么美好,绝大多数游牧民族都分布在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四季分明,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这让牧民不得不在夏季追随降雨寻找合适的草场避免草场沙化,冬季躲避寒风防止牲畜冻死饿死,一年四季都处于奔波之中。
放牧民族
而且游牧民族中绝大多数人都是与肉无缘的,以羊肉为例设100克羊肉含109千卡能量,一个二十岁身高160cm体重50kg的男性牧民每日最低消耗为1415千卡能量,如果他肠胃好吸收了所有营养他每天最少要吃1.3kg羊肉,一只50kg绵羊可出肉及内脏30kg,那么一个上述牧民为了活下去每年需要吃16只羊。
在这种条件下为了保证羊群规模不缩水让牧民不至于下一年挨饿羊群当年必须产下至少16只幼崽。考虑到牧民全年处于游荡状态,消耗很大,羊也不能达到现代养殖体重、出肉率,加上牧民的家人的消耗,羊群还会遭到野狼袭击和贵族掠夺,如果想以肉类为食,牧民需要一个相当大的羊群,这又会带来寻找草场,缺乏人手的问题。
因此,绝大多数牧民的主食其实是牛奶和羊奶,令人头疼的是,牧民还要在牛羊的产奶期留下储备和避免小牛、小羊被饿死太多。
契丹
更令草原游牧民族痛苦的是,他们不只缺肉,他们什么都缺。
他们缺盐,各大盐池和沿海产盐地长期为中原政权掌握,而且他们一般会禁止食盐出口;他们缺布,织毛衣其实是种很多游牧民族并未掌握的高级技术;他们缺药,草原上不适合草药生长,绝大多数肉类毫无药用价值,培养不出游牧民族的“神农“;他们缺人,游牧低下的生产力和落后的医疗条件让游牧民族永远难以增加人口;他们缺任何金属制品,虽然蒙古、东北、西伯利亚地区都富含各种矿藏,可是,游牧民族没有人力和工具去开采,开采出来也没有技术去加工。
落后的生产力让游牧民族的每一天都紧巴巴的,然后他们遇到了来自南方的农业民族……我们可能很难想象秦汉带给他们的震撼。此后千余年里整个东亚,所有人都在为汉文明所倾倒,契丹也不例外。
游牧民族阿弥陀佛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游牧民族落后的生产力决定了他们长期处于奴隶制社会不得寸进,艰苦的生活让他们更需要宗教来弥补物质的匮乏。契丹族建国后在不断学习中原政权的技术和政治时也接受了中原文化,佛教很快在契丹族内传播开来。佛教引人向善的一面虽然很好的缓解了契丹国内的阶级矛盾和民族冲突可也对契丹族造成了很多损害。
在契丹族建国过程中,通过掠夺汉地积累了大量财富,这让契丹族很快丧失了进行各类生产活动的积极性,而宋国屡次北伐的失败更让契丹族丢失了习武的紧迫感。
契丹上层开始崇信佛教,辽太宗耶律德光将佛像“尊为家神,兴兵必告之“,辽景宗”以沙门昭敏为三京诸道僧尼都总管,加兼侍中“,辽道宗”僧守志加守司徒“,如此种种对僧侣的优待和对佛教徒的支持让契丹国内佛教徒日益增加,大量牧群、人口被划归到不用交税也不服徭役和兵役的寺庙,极大的损害了契丹国内生产。
佛教文明
精神文明可以影响社会,但不能决定物质世界。在诸多游牧部落的产出减少,战斗力下降的同时,契丹人还是有着众多敌人,还需要“身外之物”来满足日常需求。为了保持对宋、女真、蒙古等势力的压制和国内统治阶层生活享乐,契丹族需要用别的产业来代替日益萎缩的游牧业。主要由汉人进行的农业就成了契丹的主要财源,自然需要契丹族重视。农田,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