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与铜淬炼的文脉

2020-09-08 08:13:52 作者: 火与铜淬炼的

宝鸡青铜器的纹饰就像早期的警示漫画。《左传》里说:“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意思就是各种神物的形状就是要警示世人,防止道德败坏。青铜器上常见的饕餮纹、鸱鸮纹等纹饰就承载着这样的功能。

周人以“德”约束内心,又以“礼”规范行为。有周一代,“礼”是制度、是规矩,是人们需要遵守的准则。2003年1月19日,宝鸡市眉县杨家村发现了一个青铜器窖藏,出土西周青铜器27件。其中的四十三年逨鼎铭文,记述了一位西周监察官的授职典礼。

周宣王四十三年(公元前785年)六月中旬丁亥日这一天,天刚亮,周宣王就来到周庙,准备任命大臣单逨就任“历人”一职。单逨肃立在中庭,面向北方,接受任命。仪式在周宣王向先祖的祷告声中开始,他告诫单逨,要明辨是非、清正廉洁、忠于职守,否则,单逨的失职就是自己作为天子的过错。随后,周宣王给单逨礼服、鞋子等赏赐。单逨接受了周宣王的赏赐,并向周庙敬献了祭祀用的圭,完成这场册封仪式。

时空重叠在2000多年之后,2018年,宝鸡市将四十三年逨鼎的铭文故事,制作成视频,让干部学习其中的廉政思想,取得了良好反响。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里还有一家“青铜乐坊”。8月27日,放暑假的小学生赵明亮骄傲地把自己做好的青铜造型手工拿给妈妈,说:“妈妈,妈妈,看我做的何尊,我还在上面写了‘中国’两个字。”

赵明亮妈妈一边夸着孩子,一边把孩子的作品拍照发到微信朋友圈。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里,时常能看到青铜器和孩童的“对视”。稚嫩的瞳孔里,映射出对世界的好奇和求知的渴望。目光另一边,是沉稳、庄重的“千年长者”。

“我们通过画青铜器脸谱、做青铜器灯笼、学青铜器剪纸、捏青铜器造型等手工活动,让游客在活动中亲身体验传统文化。”陈亮告诉记者,“博物院用现代科技手段,让青铜器不再是冰冷的展品,而是能给人以历史的启迪和艺术的享受。”

记者手记

文物如何“活化”利用

申东昕

文物如何“活化”利用?长城从抵御外敌的边墙变成了游客们竞相踏足的景点;故宫从曾经的森严紫禁城变成了如今的“文物之家”……

文物想要“活化”利用,必然少不了专业的维护。但文化意义的发掘往往比物质层面的维护更加重要。因为无论怎么修补,文物总是一件“旧物”,唯有其代表的文化,可以不断发掘、与时俱进,赋予它新的意义。

那么,文物的文化价值要怎样去挖掘呢?首先,需要明确其自身的特点。结合所在地的风土人情、历史背景、当下价值导向,去对文物的文化内涵进行特色化的解读。其次,文化的挖掘还需要借助当下流行的传播媒介。诸如“互联网 ”“交互平台”等技术的运用,会让文物代表的文化传播更为迅速,不断传播的文化才具有生命力。最后,文物的文化挖掘需要贴合群众,平易近人。拥有足够多的受众后,文化才不会被时代抛弃和遗忘。

铭文故事的内核里流淌着属于宝鸡青铜器的千年文脉。从古到今,人们对于真善美的道德追求,对于良好社会秩序的维护,不曾改变。

3 青铜器的“其命维新”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从上古时代一路走来,宝鸡青铜器不仅在铭文的文化内涵上与时俱进,它本身具有的一些元素,也演变为别具特色的文化符号,焕发出新的生机。

西安市民高子成喜欢收集各种不同的文创产品。“我喜欢这些带着青铜器元素的文创产品。它们上面的铭文和纹饰有一种特殊的美感。”高子成说,前些天,朋友送他一个何尊“宅兹中国”钥匙扣,他立马就换上了。

近年来,在淘宝上出现了品类繁多的青铜器主题文创产品,包括冰箱贴、钥匙扣、中性笔、帆布包等。

“文物要能变得生动、会讲故事,让原本只能在博物馆学到的文化可以通过创意产品传播得更加广泛。”陕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教师董欢欢说,宝鸡作为“青铜器之乡”,很有必要打造属于自己的优质文创品牌。

除了文创产品的兴起外,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的展览方式也在进行着变革。怎么让宝鸡青铜器讲好故事?宝鸡青铜器博物院院长陈亮费了不少心思。“博物馆是一个讲故事的文化机构,要在丰富的藏品中选取合适的展品,构成引人入胜的故事线。”他说,“通过故事构建以及对相关展品的组织,可以令博物馆与公众产生更为强烈的共鸣,与当下社会产生更为密切的关系。”

这个想法很快得到了实现。2017年,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策划了《止戈为武——两周青铜兵器与军事文化展》。“我们那次展出的重点不是对两周武器装备的陈列,而是向游客展示两周时期的‘毁兵’(止息兵戈)习俗。”陈亮介绍,他们想通过这种方式,全方位展示两周时期的社会风貌,引导游客去思考战争与和平的辩证关系,为展览增添思想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