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离经叛道的反贼,还是黎民心中的大英雄?

2020-09-08 15:27:11 作者: 是离经叛道的

1639年,按与李自成的约定,张献忠在谷城(今湖北襄樊)再次反叛,李自成重塑“闯”字大旗,振臂一呼,几千人马从商洛山呼啸而出。这一次李自成的部队不再是当年的游击大军,而是一只训练有素,战力非凡的王师。一人提二三战马,可以不知疲倦地投入战斗。

张献忠部吸引了朝廷追剿的主力,李自成大军一路势如破竹,攻入河南。一路下来,他提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均田免赋”,许诺“给牛种、赈贫固、畜孽生、务农桑”,一时间,激起老百姓的万千斗志,纷纷响应耕者有其田,均田免赋的起义大军。

“向之朽贯红粟,贼乃藉之,以出示开仓而赈饥民。远近饥民荷锄而往,应之者如流水,日夜不绝,一呼百万,其势燎原不可扑”。

这就是起义军,这就是均田效应,这就是一呼百应撼天动地的老百姓。闯王军队所到之处满城欢呼雷动,只因起义军带着老百姓心中理想,民歌唱“迎闯王,不纳粮”。被盘剥了几千年的老百姓早被压弯了腰,谁不想扬眉吐气一回!

1643年,起义军一路高歌猛进,十月,攻破潼关,杀掉督师孙传庭,占领陕西全境。1644年一月,李自成在西安称帝,国号大顺。自杀出商洛山,李自成仅用四年时间便华丽转身,从一个龟缩于山中的落魄者摇身一变成为皇帝,创造了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奇迹。

他是一个引领者,一个成功者,坚强如铁,意志超凡,他是人们心中的大英雄。

因为他给老百姓带来了无穷无尽的希望。

闯王

李自成在陕西称帝后,立下了更大的目标,打到北京去。

1644年一月,李自成向东挺进。造三千舰船,渡过黄河,攻汾州、取阳城、进宣府,“举城哗然皆喜,结彩焚香以迎”。

三月十五日,起义军抵达居庸关;三月十六日,过昌平、抵沙河;十七日,进高碑店、西直门,用大炮轰城。

三月十八日,安排在昌平投降的太监杜勋与崇祯皇帝秘密谈判。据相关资料记载,李自成开出的条件为:“闯人马强众,议割西北一带封国王,并犒赏军百万,退守河南……闯既受封,愿为朝廷内遏群寇,尤能以劲兵助剿辽藩。但不奉诏与觐耳。”

当看到这段记录的时候,不由让人瞠目结舌。如果仅要做一个西北王,那么闯军攻入北京干什么?如果这次谈判属实,那只能证明李自成面对胜利措手无策,一派惊慌!还没洗净他的小农意识,还没滋生国家的概念,还不具有掌控天下的格局。

这一点,李自成是个失败者。

随后,崇祯皇帝自缢,李自成又做起了家国天下的梦。

四月十三日,他亲率十万大军,奔赴山海关征讨吴三桂,这是起义军第一次与关宁铁骑对决。趁起义军不备,吴三桂打开山海关,清兵鱼拥而入,关宁铁骑与清军联手击败李自成,起义军损兵折将,元气大伤,于是退回京师。李自成愤怒之余,杀掉吴三桂家眷三十四口。

这里有些疑窦,之前和崇祯谈判,分明提到了作战勇猛的后金军队,还有拒不投降的关宁铁骑,以谋略著称的李自成为什么会如此愚蠢?在立足未稳之时,仓促间前往征讨,一个关宁铁骑本就够他喝一壶,何况他早已料到关外虎视眈眈的后金军,难道他没想到受包夹合围?这在逻辑上说不通,或者不够合理。

如果当年是李自成自己贸然作了这个决定,那他注定是一个失败者,因为他根本就没勾划出问鼎天下后的局。随之起义军在京城干下的那些丧尽天良的事,离经叛道,有违常伦,背离了初衷,辜负了“均田免赋”的政治口号,或者说他只画了一个圆,挂在天上和幻影无异。

接下来,他仓惶称帝,随后往西撤退,死因成了千古之谜。李自成,当年那个来自米脂的驿卒落幕了。他的理想、抱负、挣扎、惶恐,所有的一切全都沉没于静秘的空气中。

明末三方态势图

后纪:历史像一粒粒尘埃掉进了史页的字里行间,李自成永远沉睡在了那些墨香里。如果非要笔者评价:李自成就是一个被胜利冲昏头脑,潜意识里不愿做皇帝的人;他是个勇者,是一个帅才,但算不上英雄。

参考文献:《明史》.《小腆纪年附考》

图片:来自头条图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