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四个字”惹怒一明朝悍将!他带兵,连续屠杀山西一古城三遍

2020-09-09 08:15:39 作者: 因“四个字”

导语:“两面派”固然可憎,但终究是人品问题,民不举官不究,公检法也管不着,你能奈他何?但细究“两面派”这一说法的由来,却令人大吃一惊!“两面派”的最初称法是“两面牌”,是由常遇春“血洗怀庆府”的真实历史事件演化而来的,原来,做“两面派”,竟然要付出身死族灭的惨烈代价啊!

怀庆府,为古代府,府治河内县(今河南沁阳市),明辖六县,清辖八县。范围为今河南省焦作市、济源市和新乡市的原阳县所辖地域。民国二年废府存县,属豫北道。

在这里流传着这样一个民间传说:元末天下大乱,民不聊生,朱元璋率领的农民军与元朝精锐部队在怀庆府地区展开激烈的拉锯战。

双方都让百姓在门上挂上拥护他们的牌子,元朝军队来了,百姓做块木牌“保境安民”,起义军来了,老百姓再做块木牌“驱除鞑虏”。

后来,双方进出太频繁了,有人图省事,就在木牌的正面写上“保境安民”,背面写上“驱除鞑虏”,谁来了把牌子翻一下就可以了,此即“两面牌”(这就是“两面派”的来历),别人见了纷纷效仿。

有一次农民军攻了过来,有一块牌子从门上掉下来,恰巧落在大将常遇春马前,这一下被常遇春识破了机关,一连看了几家的牌子,正反都是两种字样。常遇春大怒,便把此事报告了朱元璋。

朱元璋正因战事毫无进展独生闷气,一听此事更是火上浇油,立即下令常遇春把怀庆府地区的百姓斩尽杀绝。常遇春领命后,就率军向怀庆地区杀去,见人就杀,鸡犬不留,来来往往杀了三个来回。

他们还把元宝放在大街上,看是否有人捡去,如若发现元宝少了,就证明还有活人,接着又杀,怀庆地区百姓都被杀光了,常遇春才罢休,这就是三次血洗怀庆府的故事。

朱元璋继位后,看到怀庆府一带荒无人烟,便下令从人口密集的山西洪桐县往怀庆府移民。

后来的移民与当时怀庆府九死一生的“遗民”交流,追忆这段不堪回首的凄惨往事,大家不知是恨是悔,听罢唏嘘不已。

这故事传来传去,“两面牌”就演化成了“两面派”,人们以此抨击、讥讽那些搬弄是非、阴阳两面的是非小人,却渐渐淡忘了这说法幕后隐伏的一段血泪史。

虽然说传说大多渲染附会,不能当史实看待,但传说故事对历史起了补充作用,并不在于准确地记载了历史。

而在于真实地记录和反应民间对历史的想象和情感,通过民间传说“三洗怀庆府”就可以解析元末明初,怀庆府地区特殊的历史背景和民众独特的心理,来还原那段历史的真相。

常遇春

此事件主要人物个人简介:

常遇春(1330年—1369年),字伯仁,号燕衡,南直隶凤阳府怀远县(今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人,元末红巾军杰出将领,明朝开国名将。

元顺帝至正十五年归附朱元璋,自请为前锋,力战克敌,尝自言能将十万众,横行天下,军中称常十万,官至中书平章军国重事,封鄂国公,洪武二年病卒军中,追封开平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