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的硝烟当中,有关火烧的战役还是相当多的。从诸葛亮出山开始,火烧博望坡、火烧赤壁、火烧司马懿于上方谷、火烧藤甲军。在这些战役当中,太多的生命,葬身于火海当中。可是为何诸葛亮在七擒孟获的过程中,却独独说了一句话,那就是"必损阳寿"。可令人 奇怪的就是,在降服孟获得过程中说过此话。在火烧30万魏军的时候,却是一副泰然处之的表现。
其实古代战争在双方交战之时,本就没有什么了阴寿阳寿之说。只不过在权术者的眼中,任何事情,他们所需要考虑的就是,战争所能带来的利益到底有多少。何为利益,就是说战争的所能给自己的国家带来的好处。很显然,在魏军和孟获这两者之间,诸葛亮的用意就明显的不同,所带有的功利性也自然不一样,所以才有了这样的话语。本文就带领大家一起探讨一下,孔明为何会有截然相反的表现。
曹魏是蜀汉的“死敌”,可能诸葛亮不会觉得愧疚。
我们都知道,蜀汉的创立者是曾经的"大汉皇叔"刘备,刘备从始至终所打出的口号就是"匡扶汉室",只不过到了最后,汉室没有匡扶成,自己却成了一方皇帝。刘备代表的也就是正义的一面。
然而曹魏就有所不同了,曹魏的创立者就是曹操。曹操在当时迎接汉献帝之后,便将汉献帝供养在了许都城里。好吃好喝供奉着,并且还将自己的三个女儿嫁给了汉献帝。另外曹操利用汉献帝的幌子,在天下当中"挟天子以令诸侯"。并且曹操在后来,大权在握,皇帝几乎没有什么权威,只不过是曹操做任何事情的由头罢了。曹操自立魏王,他的儿子曹丕更加直接,直接暗示汉献帝禅让皇位于曹丕。
很显然,在蜀汉的眼中,曹操以及他的子孙,都是窃取汉室的盗贼。两方分别所带领的不同面,也就造就了双方的你死我活,让诸葛亮觉得,如果能够灭杀曹魏,这是个理所应当的事情。
尤其是诸葛亮在北伐的过程中,所打的旗号,一直都是"克复中原"的目的。自然也就没有什么怜惜的表情可言,只要战争胜利了,一切都是该做的,火烧魏军自然就没有愧疚心里。
同级别较量,只有胜利者和失败者
蜀汉和曹魏,两个集团都是比较有实力的。虽然蜀汉稍微弱一点,但是在战争的胜负上面,双方所经历的几乎都是差不多。尤其是曹魏的家底可能比较厚实一些,所以蜀汉的每一次北伐,都需要做好准备,才能进行下一场战争。
曹魏和蜀汉属于同级别的战争,两者的战争,如果诸葛亮胜利了。那自然是一件十分完美的事情,这对于蜀汉来说也是一件利好的大事。在实力相当的情况下,诸葛亮也没有时间去在意什么"阳寿"。反之,如果诸葛亮心软,如果你不比敌人厉害一些,那么蜀汉很有可能早就消失在北伐的道路上。尤其是路途那么遥远,只有战争胜利了,才有可能完成蜀汉的终极目标。
孟获对诸葛亮的意义不同
孟获在诸葛亮的口中,还有一个前缀那就是南蛮孟获。尤其是在后主刚当上皇帝的时候,五路大军进攻蜀汉,诸葛亮在巧退五路大军之时对于孟获的一段评价。
《三国演义》中记载道:
蛮兵惟凭勇力,其心多疑,若见疑兵,必不敢进。
也就是说,在诸葛亮的心中,南蛮之人都是一些"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人。稍微有一丝看不起的样子。
但是孟获在诸葛亮的心中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那就是在蜀汉的活跃的孟获,终将是要被收服的。这样诸葛亮才可以安心的北伐。
之所以要将孟获制服,让他能够老老实实的待着,这样诸葛亮将大军带走,在去往北伐的过程中。自己的蜀汉老窝才不会有人作乱,威胁到蜀汉的根基。
诸葛亮之所以在火烧藤甲军的时候,提到会"折损阳寿"也是有一定的目的性的。也就是说孟获虽然制服了,但是伤害的却是众多的无辜的生命。这对于信奉天理的诸葛亮来说,心中自然一痛。不过有些话,有些事,很多时候也是为了给下面的人做样子。这样才能做的心安理得。
此外就是在火烧藤甲军的时候,这完全是一场不对等的战争,说白了就是欺负孟获。不管是从战斗力还是谋略上面,孟获简直就是个"菜鸟"。都不够跟诸葛亮提鞋的,所以诸葛亮难免会生出心疼的样子。
结语:
战争无关乎对错,最重要的还是结果。不管是火烧魏军还是火烧藤甲军。最终的结果都是诸葛亮想要达到的一种效应,那就是完成一定的目的。只不过在魏军和孟获上面,一个是必须要打,一个是为了后方稳定才不得不打。两者的目的不同,表现的态度也就自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