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丨诗仙李白到底有多少钱

2020-07-23 09:58:59 作者: 趣读丨诗仙李

这种推测也实在过于牵强。原因很简单,也是没有联系《万愤词投魏郎中》这首诗的整体语境来理解“兄九江兮弟三峡”这句诗。为了说明问题,我们不妨节选《万愤词投魏郎中》与“兄九江兮弟三峡”相关的部分内容:

南冠君子,呼天而啼。

恋高堂而掩泣,泪血地而成泥。

狱户春而不草,独幽怨而沉迷。

兄九江兮弟三峡,悲羽化之难齐。

穆陵关北愁爱子,豫章天南隔老妻。

一门骨肉散百草,遇难不复相提携。

我遭遇了这样巨大的灾难,十分痛苦,不由得仰天悲啼。止不住想念故去的父母(一说指朝廷),泪水如血洒落泥土。我自己身陷囹圄在九江,兄弟你却远在三峡,怎能如飞仙一般化生羽翼轻易相聚?我的儿子伯禽还远在山东沂水,我的夫人还远在豫章(今江西南昌),一家人就这样骨肉离散,值此危难之际却不能相互照应。这一整段都在抒发自己蒙冤入狱的痛苦,表达对亲人的思念,根本没有任何涉及商业活动的内容。

况且李白的诗文中称兄道弟之处实在太多了,大凡同姓李氏的,李白总喜欢在诗文题目上表明叔侄、祖孙、兄弟的关系,比如从兄、从弟、族兄、族弟等,这其中多数指同姓的宗族兄弟,并不就是指同胞亲兄弟。对于那些相交、相知甚深的好朋友、老朋友,李白往往也称他们为异姓天伦,有时候甚至直接称他们为兄弟。

所以李白诗中所称的“兄”(一说“兄”是李白自己)“弟”,未必就是李白的同胞亲兄弟。退一步讲,即便这两位亲兄弟分别住在三峡、九江,而唐代长江航运也非常发达,何以见得他们就一定从事航运商业活动呢?再退一步讲,即便李白的这两位亲兄弟真的从事航运商业活动,又有什么证据证明他们的商业活动就一定与李白的漫游有直接关系呢?

要弄清楚李白的经济收入还真不大容易。既然这几种推测都不合理,那么合理的推测究竟是什么呢?李白这位赤手空拳走天下的浪漫诗人,他的日常经济生活的真相究竟如何呢?下面我们就来盘点一下李白“存折”上的存款吧。

02

李白有多少财富?

李白离开四川时肯定携带了一笔钱财,不然不会在扬州一年花掉三十余万钱。那么,这三十万钱在李白所处的时代是个什么概念呢?

唐朝人所使用的货币叫做“开元通宝”,它铸造于唐高祖武德年间。“开元”具有唐取代隋、改朝换代的意思。唐朝规定,十枚开元通宝重一两,一枚就是一钱。后来各个朝代铸造钱币,大都依据开元通宝的标准,而“钱”这个重量单位也就一直沿用至今。

开元通宝的成分中,80%是铜,其余20%是铅和锡。由于成分比例合理,币值相对稳定,铸造工艺精良。唐朝灭亡后,开元通宝虽已不再发行,但一直与后代铸造的新钱混合使用,一直到明代后期才被禁止使用。

那么李白的三十万钱在开元年间具有多大的购买能力呢?据有关史料记载,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一斗粮食的平均价格大体是二十至三十钱;一匹绢帛的平均价格大体是四百至五百钱;一斤猪肉的平均价格大体是六百钱左右;一斗盐的平均价格大体是十钱左右;一斗普通酒的价格大体是十钱左右,一斗上好的美酒价格大体是三十至四十钱左右,那些特别名贵罕见的佳酿也许价钱很高。但在普通市场上,即便是一斗名贵的酒也不大可能卖到上万钱。比如李白诗中所说的“金樽清酒斗十千”,或者王维所说的“新丰美酒斗十千”,这其中也许都有文学夸张的成分。此外,一名奴婢的平均价格大体在四万文左右;一匹马的平均价格大体在数千至数万钱之间。由此可见,在当时拥有三十万钱,起码应该算是中上生活水平,更何况这三十万钱不过是李白施舍给别人的,那么他自己也许拥有五六十万甚至更多的钱财。这样说来,年轻的李白当时拥有万贯家财,算是个富家子弟,若论行侠仗义,也算是个豪侠、巨侠了!

这其中当然不乏欺世盗名、品德低下的人物,但总的来说,文人才士与豪商巨贾的密切联系,反映了盛唐皇朝重视才华、重视人才的社会风气。事实上,唐朝除科举之外,还开辟了多种有效途径延揽人才。唐高祖、武后、唐中宗、玄宗也都曾多次下达诏书,通过特别途径访求贤能之人。繁荣的社会经济基础,也为文人才士显露才华提供保障。据《新唐书·食货志》记载,玄宗时期,“海内富实,米斗之价钱十三,青、齐间斗才三钱,绢一匹钱二百。道路列肆,具酒食以待行人,店有驿驴,行千里不持尺兵”。国库充实,粮仓充盈,物价平稳,酒肆旅店齐备,驿站设施完备,社会治安稳定,这些对长途在外旅行漫游、寻求政治出路的士人们来说真是太重要了。这也充分说明盛唐社会就是一个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社会稳定的伟大时代。

李白曾不无骄傲地歌颂盛唐:“一百四十年,国容何赫然。”(《古风》)杜甫曾深情地回忆:“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忆昔》其二)正是在经济繁荣、政治开明、充满机遇的时代,士人们拥有最大限度的精神自由空间,所以他们稍不惬意,便会爆发出:“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的冲天牢骚。然而这种牢骚、不满,也是盛世中的不满、牢骚,也是充满希望的不满、牢骚。这种不满与牢骚的情绪,恰恰表达出对前途、未来更大的希望,所以李白才一边说“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一边又说“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归根结底,诗人对自己、对这个时代是充满了自信!

所以我们说,探讨李白的经济收入来源,并不仅仅是在探讨他的个人生存、生计、经济问题。李白经济收入来源的实质在于:一个社会如何看待知识、看待人才。透过李白的经济收入,可以窥见盛唐时代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整体面貌,李白就是这个整体面貌的典型象征。李白这样一个整天生活在理想、幻想甚至是自己主观想象中的诗人,虽然并没有多少稳定的收入来源,却依然能够在盛唐皇朝的疆域里往来驰驱,自由漫游,并不因经济窘困而使行动受到束缚,使理想与追求受到限制。这说明盛唐皇朝不仅拥有宽松开明的人才政策,还拥有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经济保障体制。正是由于这些综合的因素,我们才会以一种相对轻松、从容甚至钦羡的心态来探讨李白的经济收入问题,在探讨的过程中,我们禁不住向李白、向那个伟大的时代,投去敬重、仰慕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