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二十四岁离开家乡,一生漫游四方,足迹遍及大江南北、黄河上下,走了数不清的地方,经历了数不清的磨难坎坷,最后在安徽当涂去世。这样的漫游生活,需要较雄厚的经济基础,而李白一辈子不过一介布衣,从未做过官,没有官俸收入,他又是个出手慷慨大方的人。在他看来,“黄金逐手快意尽”,“千金散尽还复来”。他自称,在扬州不到一年就“散金三十余万”,我们禁不住要问,支撑李白漫游天下的经济基础到底是什么?李白的经济收入从哪儿来?他到底有多少钱呢?
01
李白的经济来源在哪里?
李白一生从未担任过任何官职,用现在的话说,他不是国家的正式在编干部,不是公务员,没有稳定的薪水来源。他也不像现在作家协会里的专业签约作家,有比较稳定的创作收入;以李白的个性来判断,他经商的可能性也很小,即便经商,成功的可能性也不大。那么,究竟是什么经济来源在支撑着李白漫游天下呢?这真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对李白来说却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那么,李白的家庭是否非常富庶?是否有人一直暗中资助着李白的生活?李白是否还有其他的收入来源?历来人们都有这样的疑问。
有人认为李白诗中常常写到炼丹,比如:“炼丹费火石,采药穷山川”(《留别广陵诸公》)、“闭剑琉璃匣,炼丹紫翠房”(《留别曹南群官之江南》),而冶炼丹药所需的汞、铅均属于较贵重的有色金属,所以他可能从冶炼行业中牟取商业利益。李白曾经到过秋浦(今安徽贵池),作《秋浦歌》,描写当地工匠冶炼铜矿的景象:“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因此有人就推测,李白可能从事铜、银的冶炼与贩卖生意,从而致富。李白的故乡在今四川江油,属于绵州地区,而绵州自古出产铁矿、盐矿,所以有人推测李白的父亲李客或者他的家族可能从事盐、铁买卖,并由此致富。
[明]李芳《葛洪炼丹图》(局部)
还有人认为,李白漫游的许多地方都属于经济发达城市,比如长安、洛阳、东鲁、金陵、江陵、扬州、会稽等地,所以李白很有可能在这些城市从事相关的商业活动。李白说自己“混游渔商,隐不绝俗”(《与贾少公书》),“青云豪士,散在商钓”(《金陵与诸贤送权十一序》),认为这就是李白从商的证据。
这些说法貌似有理,其实都比较牵强。说李白的父亲或家族从商,的确有一定的道理,因为从李白年轻时漫游各地的情形来看,他出手确实非常阔绰,这阔绰的来源与基础,应该是他父亲或家族长辈提供的。但是,如果非要具体说他父亲就是在绵州从事盐、铁贩卖生意,就不免过于主观臆测了。
首先,在古代社会,盐、铁属于国家统购统销的专卖物资,不允许私人买卖,有人就说李白的父亲及其家族可能靠走私盐、铁致富,这是极其荒诞的。其次,即便绵州地区出产盐、铁,李白出川时携带巨款,何以见得这笔钱就一定是贩卖盐、铁所得呢?根据李白年轻时期所拥有的钱财状况大体可以推测出,李白的父亲及其家族在中亚地区,后来又在蜀中从事过某种商业活动,正是这些商业活动,为李白早期的漫游活动提供了经济基础。
至于说从炼丹中牟取利益,就更牵强了。中国古代许多炼丹家对于提高有色金属的冶炼技术的确有贡献。比如在冶炼汞、铅等丹药成分的同时,提高了冶炼技术本身。但是炼丹的根本目的在于长生不老,不是发展冶炼技术,更不是冶炼、贩卖有色金属。对李白来说,他炼丹的主要目的,也是想长生不老、实现羽化升仙,并不是要借助炼丹或者冶炼金属赚取钱财,自然更不可能因此致富了。
至于说到“混游渔商,隐不绝俗”“青云豪士,散在商钓”,实际上是断章取义,没有联系上下文来领会李白的本来意思。在“混游渔商,隐不绝俗”前面还有两句话是“白不树矫抗之迹,耻振玄邈之风”,后面还有两句话是“岂徒贩卖云壑,要射虚名……”通读前后文可知:我李白不故作不寻常的举止,耻于假冒清高的姿态。我终日与渔夫、商贾为伴,虽然隐居乡野,但从不与世隔绝,难道我是那种借助隐居抬高身价、邀取虚名的人吗?可见,李白的本意就是想表明自己不是沽名钓誉之人,而是一个老百姓中普普通通的人,这是他“混迹渔商”的根本含义。“青云豪士,散在商钓”也是如此,这两句之后还有一句是:“四座明哲,皆清朝旅人。”联系起来的意思就是:那些个性狂放、豪爽的隐士,难以施展自己的抱负,不得不散居在商贾、贩夫走卒当中,在座的有识之士,不都是奔波在宦游路途中的旅人吗?显然,李白的本意并不是说自己就是商人或者从事商业活动,而是强调青云豪士不得不与商钓为伴。
李白一生的确漫游过许多经济繁荣的大城市,但问题在于,李白去这些城市的主要目的并不在于发财,而在做官,是出于明确的政治目的。目前还没有任何证据显示,李白在长安、洛阳等地从事过商业活动。事实上,除非在这些城市的中心地区从事与政治有关的活动,李白个人更喜欢在这些大城市或周边的名胜古迹、自然山川中吟啸遨游。比如在四川江油时期,他就遍游周边的名山古刹;在湖北安陆期间,他与家人居住在小寿山、白兆山;在长安时期,他也曾数次游赏终南山;在东鲁期间,他虽然居住在任城,却常常去游赏泰山;至于在金陵、扬州、会稽等地,他更是在山水之间尽情畅游,很少将自己的足迹束缚在虽则繁华却不免拘束性情的城墙之中。李白曾说:“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的确,大都市不过是李白进身仕宦的目标,能够真正令他身心愉悦、精神焕发的还是城市边缘的名山大川、沟壑林泉。很难想象李白漫游都市的目的在于经商,这与他的性情人格、政治理想、生活理想存在很大的差距。
既然李白自己从未做过官,也不从商、经商,那么他的钱从哪里来呢?
有的研究者认为,李白的家族从事航运发财,这是李白主要的经济来源,证据就是李白的一首《万愤词投魏郎中》诗。这首诗是李白被系浔阳监狱时所作,其中有一句:“兄九江兮弟三峡”。唐代长江航运业很发达,许多商人将四川的井盐运往两湖、江南地区,再转往内地,所以李白的这两个兄弟必然是做长途航运生意的。为什么呢?因为弟弟在长江上游三峡某处负责将巴蜀的产物运销到九江等吴、楚之地,再由吴、楚之地转运到中原腹地,或者由吴、楚运销货物到巴蜀。他们认为,唯有这样庞大的产业与经济后盾,方能支撑得起李白长期的漫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