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世今生鄱阳湖:鄱阳南湖的形成

2020-07-23 15:35:31 作者: 前世今生鄱阳

(一)唐、五代时期

在唐开元年间,张九龄曾从东都洛阳南下赴洪州就任。张九龄从东都至江宁的路线与后来的李翱一样,都是经漕道南下。但是,至江宁后,张九龄并没有从常州、苏州、杭州转衢州这条路线进入江西,而是直接溯长江而上,经宣州当涂至江州,入彭蠡湖经庐山至洪州。 在路途中,张九龄留下了“湖口望庐山瀑布水”、“彭蠡湖上”、“入庐山仰望瀑布水”、“出为豫章郡途次庐山东岩下”及“自彭蠡湖初入江”等诗句。 从“自彭蠡湖初入江”推断,张九龄应该是在游览庐山之后沿着赣江水道至洪州。由此看来,唐前期彭蠡湖与洪州之间依然还是江河水道景观,鄡阳平原的北部尚未沦陷为湖泊。除了张九龄之外,王勃、李白、孟浩然、白居易等都曾游历过江州、彭蠡湖、庐山、洪州一带,但在他们的诸多诗文中对鄡阳平原的水文变化均无任何的记录。如鄡阳平原已经湖泊化,这些曾经亲自游历过江西北部的文人墨客,应该要比一些地理志书的编撰者更能直接感受到这种地理变化。

我国现存最早又较完整的地方总志,是唐朝地理名著《元和郡县图志》,写成于唐宪宗元和八年(813年)。 更早的则有初唐李泰《括地志》,但内容简略。《括地志》江州条下载“彭蠡湖在江州浔阳县东南五十二里”,而在饶州条下并无“彭蠡湖”之记载。 虽然《元和郡县图志》在《括地志》基础上扩充了内容,但依然只在江州都昌县下载有“彭蠡湖,在西六十里。与浔阳县分湖为界。”洪州、饶州条下并无记载。 杜佑亦有记,“宋武帝大破卢循于左里,即彭蠡湖口也”。 值得注意的是,李吉甫、杜佑两人都曾做过饶州刺史,但却在他们编纂的史籍中对彭蠡湖水体的扩张现象只字未提,给人的印象是唐代中期的“彭蠡湖”依然只位于今天鄱阳北湖的狭长地带,并未跨过松门山一线向东南方向扩展。

元和四年(809),李翱经浙江衢州过江西玉山至信州,“丙申,上干越亭。己亥,直渡担石湖。辛丑,至洪州”。 此时,李翱是渡“担石湖”至洪州,还尚未见“鄱阳湖”的出现,且从“自湖至洪州一百有一十八里,逆流”判断,经由的航道主要是河流而不是湖泊。这条航道很可能是赣江过洪州后分出的支流,东北会余干水经担石湖向北会鄱江水。据杜佑《通典》记载:“鄱阳郡……西至章郡担石湖,中流为界,一百七十里”。 另据“章郡……东北到鄱阳郡四百四十里” 判断,可知“一百七十里”是鄱阳郡至担石湖,而不是至章郡的距离,断句应在“西至章郡担石湖”与“中流为界”之间,担石湖在豫章郡辖内。李翱与杜佑都注意到,在唐代中期鄡阳平原的南部一带,余干水之下游已经形成“担石湖”水体,成为洪州与饶州的界湖。但是,对于“担石湖”的范围,李翱和杜佑都没有给出更多的信息。该水体的东界很可能在豫章郡与鄱阳郡交界处,且尚未进入鄱阳郡辖区内。

不过,《太平寰宇记》洪州项下载有:“担石湖,在州东北,水路屈曲二百六十里,其湖水中有两石山有孔,如人穿担状。古老云壮士担此二石置湖中,因以为名。” 据此,“担石湖”名称的由来是因为湖中有两座石山耸立,似有力大之人担此两石置于湖中。近些年,本书作者曾多次在余干县瑞洪、康山一带进行实地考察,符合“担石”景象的只有康山西北方向的南矶山。南矶山,现隶属于新建县南矶乡,由南山和矶山两山组成,在丰水季两山之间的通道被水淹没,形成两山中间有一孔的景象。由此推断,唐中叶南矶山应该已在担石湖中,此湖的北界起码已越过南矶山。此外,在《太平寰宇记》余干县下载有:“邬子港,在县西北二十里,余干江水之一支,水口即为担石湖也。” 这说明“担石湖”的南界大致位于余干江水口的邬子港。至此,我们大致可以确定“担石湖”的范围南已抵达现余干县瑞洪附近区域,北界则越过了现新建县南矶山,东界在豫章郡与鄱阳郡的交界处。

太平寰宇记

至迟在唐中叶,“担石湖”已经是一个横陈在洪州与饶州之间的较大水体,并且成为当时人们往来东西南北的水路交通要道。 关于担石湖的记载,不仅有前文提及的李翱《来南录》,还有唐代刘长卿“夕次檐(担)石湖,梦洛阳亲故”和竇叔向“过担石湖”的著名诗句,前者曾用“天涯望不尽”与“万里云海空”来形容该水体的浩淼,而后者则有“日衔高浪出,天入四空无”之句。 但是,实地去过鄱阳湖的人都应该知道,在丰水期只要孤舟进入一个小湖汊,就可以感受到湖水的浩淼无涯,加上四周都是平原,更显湖面的广阔。所以,我们还不能据此就把“担石湖”视为一个与现今鄱阳湖相似的大型湖泊。

在唐末和五代时人的诗文中,首次出现了“鄱阳湖”之名。此名称随后得以沿用,成为人们对该水体的主要称呼。现将唐末和五代时期两首以“鄱阳湖”为题的诗列举如下:

(唐)释贯休:春过鄱阳湖

百虑片帆下,风波极目看。吴山兼鸟没,楚色入衣寒。

过此愁人处,始知行路难。夕阳沙岛上,回首一长叹。

春过鄱阳湖

释贯休生于唐大和六年(832),卒於梁乾化二年(912),是晚唐、五代初著名的诗僧、画家和书法家。 唐大中十一年(857),他从浙江的处州西行,初次进入江西境内,在洪州的开元寺修行了三年,而后多次往返于浙江故乡和江西的西山、庐山、鄱阳等地。 上引的这首诗是释贯休在唐咸通十一年(870)再游江西时,从池州的九华途径鄱阳赴洪州的途中所作。 其中“吴山兼鸟没,楚色入衣寒”之句,“吴山”指浙江故乡,“楚色”则指江西,描述的是他乘船从东向西过鄱阳湖的景象。因为豫章郡素有“楚头吴尾”之称,东为吴越之地,西为楚地。由于连续在这一地区活动了多年,释贯休对当时的江西北部地区是熟悉的。唐中和元年(881)秋,贯休避乱再入庐山,途径鄱阳时有诗一首《鄱阳道中作》,其中有“湖平帆尽落,天淡月初圆”之句,再次描写了湖面辽阔的情景。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