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东线战场军事战略要地合肥:其防御体系形成、强化、弱化过程

2020-07-25 23:18:37 作者: 曹魏东线战场

赤壁之战之后,曹魏和东吴、蜀汉的抗争主要集中在三个地区,从西至东依次为祁山、襄阳、合肥地区,襄阳、合肥为曹魏和东吴抗争的两个军事战略要地,其中主要战场为合肥地区,为何呢?

合肥,目前安徽省省会城市,具有二千多年悠久历史的古城。隶属"禹贡九州"扬州,春秋时期隶属舒国;战国时期隶属楚国;秦代隶属九江郡;两汉隶属九江、庐江两郡,汉武帝时期开始设置合肥县,三国时期军事战略要地。

合肥地处施水和肥水的汇合地段,肥水经寿春可入淮河,再通过涡水可达谯县;通过颍水、汝水可达许昌地区;还顺着淮河而下到达徐州地区;经过施水入巢湖,再经濡须水可入长江。

且江淮之间大部分陆路均从合肥经过,它的水路、陆路四通发达,处在交通枢纽之地。且合肥以西有海拔较高的将军岭,以东为大别山的余脉江淮丘陵,故此,经过合肥的南北通道狭窄。倘若谁控制此地,在军事地理上绝对处于有利地位。

东吴可以由三条路线北上中原,其一从襄阳出发通过陆路经宛县可直达许昌、洛阳地区;其二从濡须口出发经巢湖、合肥、寿春,通过涡水、颍水、汝水到达中原地区;从京口(今江苏镇江)出发,通过中渎水(邗沟)到达淮河,再通过淮河的不同支流可以到达中原各地,那么为何通过合肥的线路成为主线路呢?

其一,中渎水受季节性影响较大,枯水期有些航段水太浅而船只无法通行,还有些航道容易堵塞而船只无法通行;其二,襄阳一线主要为陆路,补给路线太长,且不能充分发挥东吴擅于水上作战的长处;其三,按当时东吴实力来说,北上的主要目的在于把长江防御线往北挪移,增加其纵深,进一步巩固后方安全,并非一口吞并中原,之所以,东吴当然而然选择以水路为主、路程最短、最有利于己的合肥一线。

公元200年,曹操所置扬州刺史严象被孙策所置庐江太守李术攻杀,于是曹操任命沛国人刘馥为扬州刺史。正在此时,曹操与袁绍在官渡一带展开殊死之战,本来实力弱于袁绍的曹操,拿出全部家当跟袁绍死拼也未必取胜的情况之下,根本无实力分兵给刘馥。故此,刘馥单枪匹马来到合肥。

原先州治所在历阳,庐江人梅乾、雷绪、陈兰等聚众数万在江、淮之间,为非作歹,郡县残破不堪,当时的合肥可以说是一座空城,到合肥之后,刘馥在此建立新的州治所。

刘馥采取安抚政策,雷绪等武装势力陆续归顺政府;还大施恩德和教化,广屯田,深得百姓拥戴,数万流民越山过江返回老家;又召集有识之士兴办学校,还修筑芍陂、茄陂、七门、吴塘等堤坝,蓄水灌溉稻田,使官府和百姓开始有余粮而贮存,这些堤坝至今还造福后人。

还加高城墙,大量储存物资备战,如堆积无数木头和石头,编制数千枚草苫,贮藏数千斛鱼膏等等。不幸,建安十三年(208),刘馥去世,但多亏其远见合肥城军民才能扛得住东吴第一次攻击。

刘馥能成功建立合肥城防御,还多亏刚上位不久的孙权主要精力在于平定内乱和攻击荆州,如继位之初,平定庐江太守李术反叛;摧毁堂兄孙辅暗中联络曹操搞密谋之举;镇抚各地山越人;三次攻打黄祖等等。

赤壁之战结束后,孙权亲率十万大军围攻合肥城,其目的在于两线作战牵制曹魏军队,减轻在荆州江陵一带与曹仁作战的周瑜负担。然而,合肥城成为难啃的骨头,连续攻击一百多天,也没有攻破。

接下来连续几天下雨,城池将要崩塌,合肥城军民们用草苫覆盖,夜里点燃鱼膏,观察敌军一举一动,丝毫不与敌人突袭机会,加之孙权被蒋济计谋所迷惑,以为张熹的援军马上赶到而解围撤军。

知人善任的曹操以其高瞻目远的战略眼光任命刘馥为扬州刺史,还只给空头支票让他创立扬州分公司,但其结果超出所有人期待值,不仅创立分公司还建立合肥城防御体系,多次成为东吴北上之路上威力甚大的"拦路虎",终结其北上。在危难之际,曹操大胆任用刘馥占据合肥,此招太高明了。

次年(209)七月,曹操终于腾出手,亲率军队来到合肥,开始设置扬州各郡县长吏,修整芍陂,并在周围屯田,留下张辽、乐进、李典等将领率领七千兵卒驻屯于合肥。此七千人可不简单,他们可是曹操的中央野战集团军一员,各个都是南征北战,经历无数次战斗的精兵,与初期刘馥的以当地居民为主组建起来的州兵不可相提并论。

敌方东吴也不可能袖手旁观,果然做出应对措施,孙权采纳吕蒙的建议,在合肥-巢湖-濡须水一线的长江入口处建立濡须坞,于是合肥城和濡须坞成为两方的前沿阵地的坚固堡垒,也成为相互攻击的主要目标。

建安十八年(213)正月,曹操进攻濡须坞,出师不利被东吴水军围击,三千兵卒战死,之后曹操坚守不出。孙权亲自乘轻舟巡视曹营,曹操遥望孙权军队严整,慨叹说:"生子当如孙仲谋。"

孙权写信于曹操说:"春水方生,公宜速去。"还附加说:"足下不死,孤不得安。"英雄惜英雄,曹操直言不讳地对属下说:"孙权不欺孤。"于是撤军返回邺城。

当初,曹操为了防范东吴侵犯沿江郡县,下令百姓内迁,但是事与愿违,此举却惊动百姓,庐江、九江、蕲春、广陵等地十余万户百姓东渡长江,江西沿江一带空虚无人,合肥以南只剩下皖城。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