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1678年-1735年)是康熙帝第四子,直到44岁才继承皇位,在位13年,不到康熙、乾隆在位时间的四分之一。可在短短的十多年里,雍正帝却做出了不菲的成绩。
人都说康熙帝文治武功盖世,是千古一帝,但对继任者雍正来说,如何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却是难上加难。作为大清第五代皇帝,雍正没有坐享清福,而是积极发现治理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尽心竭力孜孜以求,成功地迎来了历史上少见的康熙朝后另一个盛世。
一、在九子夺嫡危局中艰难胜出
康熙晚年由于对诸皇子的仁爱之心,对继承人选择的举棋不定酿成了九子夺嫡事件,造成了朝廷内部派别林立明争暗斗的现象。
1722年,康熙帝病故,当时十四阿哥远在西北带兵,四阿哥留在京城。隆科多宣布康熙遗嘱让雍正继了位。
十四阿哥
由于雍正平时深藏不露,又是自己亲舅舅宣的遗诏,大家对雍正能继位半信半疑。加上康熙临死前对十四阿哥信任有加,还派去西北打仗以建功立业。所以康熙传位于四阿哥还是传位十四阿哥,历来众说纷纭。
其实康熙在遗嘱里对雍正这样描述: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帝王心思难测,天降大任于斯人也,也不是谁都能胜任的。
二、不要再斗了,秘密立储
由于太子就是储君,就是未来的皇帝。为了争夺太子之位,每个可能当太子的皇子背后都有一股势力支持,闹不好就会造成皇室内部的分裂。雍正为此想出了秘密建储制度,就是皇帝活着的时候不公开设立太子,但通过一式两份立遗嘱秘密确定,等皇帝死后再公开,实在是高明之举。
三、下狠手消除朋党之争,形成众星拱月的局面
鉴于康熙后期朝堂内部官员拉帮结派搞小集团,严重损害了皇帝的权威,影响了政策的执行。雍正继位后通过雷霆手段消除了大量的包括兄弟在内的团团伙伙,消除了社会动荡的隐患,同时也引发了一些不明真相人的非议。
四、皇帝和拥兵的将军互相猜疑,军机处来处理
为了分散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雍正设立了“军机处”,然后根据自己需要挑选使用官员来运作,加强了对军队的绝对控制。
五、钱粮大清查,迅速解决国库空虚的顽疾
康熙末年财政亏空严重,经济可是关乎国家命脉的大事。雍正帝认定钱粮亏空是上司勒索与官员自身侵贪的结果后,顶住压力马上进行钱粮大清查,要求在不增加百姓负担的前提下,限期完结亏空。对因贪污、勒索而造成亏空的官员,革职抄家,用其家产赔偿亏空。在封建社会制止官员腐败历来是难题,闹不好还会被逼下台,但雍正没几年就做到了官员清廉国库充盈实在是执政能力超群。
六、内忧外患,天灾常常有民变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在实行严刑峻法的同时能很好地安顿好百姓生活是个难题。经常遇见执法的官员转移矛盾,顺势把百姓逼到绝境造成官逼民反。雍正深知民以食为天的道理,鼓励开荒,增加粮食生产。他在位13年,免了12年灾区的赋税和一些地区的漕粮,很好地度过了危机。
七、对外坚挺,开疆拓土
年羹尧
雍正帝在位期间,对外继续执行清朝的扩张政策,委任年羹尧等将领通过战争手段把青海西藏纳入了中国版图。
八、有事尽管奏来,即使披星戴月
雍正帝实行密折制,让大家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密折直接呈给自己阅览,在位的13年中,他亲自朱批过的折子经后人整理有360卷之多。由于雍正积极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社会风气很快焕然一新。
九、按地收税,不要再搞土地兼并了
实行摊丁入亩政策,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废除了汉唐以来的人头税,抑制了土地兼并,促进了人口增长,为清朝的统治注入了强心剂。
十、明确损耗,以银养廉
实行耗羡归公。耗羡就是县府官员从百姓手里收赋税银子与粮食后,再向省里送银粮就会缺斤短两。官员们借路上损耗为名,在征钱粮时随意多收十分之二到四,这多出的银粮,官员们悄悄中饱私囊。这虽是小事,但却极易引发官民矛盾,特殊情况会激发民变。
雍正实行"耗羡归公",将这多收的份额固定下来,比如十分之一,由督抚统一管理,除办公费用外,以"养廉银"的形式大幅度提高官吏们的俸入。通过公开透明的方式,既减轻了人民负担,又保证了廉政的推行。
十一、行动要果断,思想要先行
吕四娘
人都有惰性有私心,都会殊死维护自身既得利益,要做到全国一盘棋,从宽松腐败切换到严紧清廉状态阻力重重,为此雍正执行严刑峻法,甚至实行文字狱管束人们的思想言论自由,这都是当时保证改革顺利进行的必要手段,也是必要的代价。没有一定的手段没有一定的气势,就会有令不行禁而不止,就会重蹈大明崇祯的悲惨覆辙。
十二、出色的盛世二传手
总体来说,奋发有为的雍正帝通过十三年的努力,就在客观上奠定了清二百数十年的基础,谈到表面繁华的康乾盛世,却不可淡忘了大清的出色二传手辛勤耕耘的雍正王朝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