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封太傅,为何是古代在世的臣子最高荣誉?

2020-07-29 07:47:12 作者: 被封太傅,为

中国人"轻生死,重荣辱",将生死置之度外,却对荣辱气节十分的重视。而这种思想的影响,渗透在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对名誉的重视上,历代为官的知识分子对于"生晋太傅",都有一种执念,这是为什么呢?

古人为表敬意,多用敬称

中国先秦时期就有"舍生取义"的思想,人们十分重视名誉,而这种思想经过历史的发展渗透在了中国的很多文化中。比如,在和人对话的时候,多贬低自己,抬高别人,而抬高别人就要夸让别人引以为傲的的事情,这是对对方名誉的一种认同,这种在古代的敬称和尊称中得到了最佳的表现。吕叔湘在《中国文法要略》说:"中国旧社会的习惯,社会地位较低的对于社会地位较高的,如卑幼对尊长,仆人对主人,平民对官长,穷人对阔人,是不能用第一第二身指称词的,得用尊称和谦称。"

比如,如果对方是个官员,古人在称呼他人的时候,一般是不会称呼别人的大名的,亲近的亲友会称呼他的字,而后世则会称呼一个人的官职,如,著名的书圣王羲之因为曾做过"右将军",后人多尊称他为"王右军";东晋的谢安,因为被封为"太傅",人们多称呼其为"谢太傅"。

官衔,是等级制度的一种体现

而官衔在封建社会是一个人地位的体现,官员级别的头衔或者称谓,与其权力和职责相匹配,是等级制度的一种体现。三公是中国古代最的三个官职的合称:今文学家据《尚书大传》、《礼记》等书以为三公指:司马、司空、司徒;而学家则据《周礼》以为三公是:、太师、太保。"太傅"在周代就已经存在,西周时期,奴隶社会在周公制礼后,等级礼仪逐渐趋于规范,比如周公自己就担任了当时的最高官职——太傅。

并且,官衔的高低之名称也是经历了演变的:到了春秋时期楚国的最高官职是令尹,是掌握政治事务,发号施令的最高官,总揽军政大权于一身。秦朝开始,设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和秘书工作。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将司徒、司马、司空称为三公,是当时官员的最高级别。

而到了隋代演变并确立为,三省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职权基本相同。宋代中书省的权利最大,门下省、尚书省逐渐被废弃。明代的最高官衔则是内阁首辅,清朝的最高官衔是王公、尚书等为,掌握政府大权。虽然最高的官衔发生了演变,但是,"太傅"一职却是一直存在的。

"太傅"从实权官职变为了虚衔封号

只是"太傅"的职权范围也是经过了演变的,从最初的实权官职变为了虚衔封号。商、周两代已有太子太傅及少傅,作为君主、太子的师傅,在君主年幼的时候还可以代管国家,实际上是当时的最高实权者:《大戴礼记》说:"召公为太保,周公为太傅,太公为太师。"著名的周公辅成王就是最好的例子。

战国时期,则多为"太子之师"之义,《史记·商君列传》记载:以"太子,君嗣也,不要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后世的三公之一的"太傅"是它的官衔所代表的权力变大,还是只是借用了它的官衔名字,另设职位,目前已经无从知晓。

之后“太傅”多次被废被立:战国后废除,到了西汉吕后元年重新设置,如王陵、审食其等任之,之后又被废弃。到了哀帝元寿二年又重新设置,孔光出任此职,位在三公之上,是辅弼国君之官,作为重臣参与朝政,掌管全国的军政大权。到了东汉也有吃官职,只是权力已经大不相同,指责多是对天子火太子的教育指导,如刘秀命卓茂担任此职位,后来卓茂去世之后,这个官职就没有在东汉设立了。

之后的朝代中也有延置的现象,但是多是虚职,如明史载"太师、太傅、为三公,正一品……掌佐天子,无定员,无专授。" 清史稿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 正一品……初沿明制,大臣有授公、孤者。嗣定为兼官、及赠官。"可见"太傅"在明清时期彻底变为了对官员的褒奖时天子所赠的虚职官衔,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成了一种荣誉的象征。

明清时期被封"太傅"是对一个臣子的最大褒奖

而"太傅"之所以在明清时期变为了最佳的荣誉象征,和其最初的意思有关。"太傅"最早在商周设置的时候,是指天子之师、或者是太子之师。古代社会自汉朝时期,就声称君权神授,天子为天下之长,上天在人间的延续,为帝师对一个人来说是天大的责任,不仅教育天子,更是直接影响了一个国家的未来,是统治者对一个人的最大认可,太子同理。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