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登封市嵩阳书院中,曾矗立有三棵古柏,它们曾被汉武帝称为是“将军”,并一直活到今天。可是您也许不知道,其实古柏之中“二将军”的健康状况已岌岌可危,所幸有植物工程师为其进行了一次“手术”,这才使得它重新焕发活力。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手术”又是如何进行的呢?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嵩阳书院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嵩山南麓,是古代著名的高等学府,同时也是古代四大书院之一。作为封建社会中典型的教育组织机构,嵩阳书院的地位举足轻重,对传播华夏文化传统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嵩阳书院以古朴雅致而闻名,无论是从建筑风格还是设计形制来看,无不透露着馥郁浓重的书墨气息。在嵩阳书院之内,也同样具备别致一景,它们便是生长了千年的三棵古柏树。三棵古柏分别是“大将军”、“二将军”以及“三将军”。不过就目前而言,有幸活到今天的两棵树,只有“大将军”与“二将军”,而“三将军”在明朝末年时就已经被毁。
此时一个问题也随之出现,明明是几棵古柏树,它们缘何会被称为是“将军”呢?这主要还是源自于一段历史故事。相传汉武帝刘彻曾亲临嵩山,登至嵩山峰顶后,顿觉天高云淡,将嵩山景色一收眼底,随即又望见三棵柏树挺立,便兴趣盎然的随口称赞其为“将军”,于是该名号流传至今。不过有趣的是,因为汉武帝初来乍到,并不知道三棵树的真实年龄,只是因树木本身大小而定义其排名,因此出现了认识上的错误,他口中的“大将军”其实是“二将军”,而“二将军”才是真正的“大将军”,到了今天,它的树龄在4500年左右,被誉为是“华夏第一柏”。
今天的“大将军”与“二将军”,仍然静静地矗立于嵩阳书院,供各路游人前来观赏。但是几千年的岁月洗礼,令“大将军”与“二将军”本身的健康情况不太乐观。相比于“大将军”而言,“二将军”不仅比其多了500年的树龄,同时还遭遇过数次雷击、火焚、水淹的劫难,其生长情况一度令人担忧。嵩阳书院负责人对此高度重视,随即请来各路植物保护专家,前来对“二将军”进行“联合会诊”。
2012年4月中旬,古柏拯救小组对“二将军”的整体树况进行了调查,并在树身各处取样分析,用以了解“二将军”目前最严重的病症。据拯救小组专家称,“二将军”因树龄古老,导致树干内部大面积中空,其脆弱的底部结构,已经难以承受树身本体的庞大重量。为此,小组专家当即决定,为“二将军”进行科学加固处理,以防止其出现垮塌。
拯救小组第一步工作,便是在“二将军”周围设立脚手架,一方面是为了方便施救人员攀爬树身,另一方面也是为柏树分担庞大的承重。当然,此方法属于“治标不治本”,只能算是权宜之计,真正想彻底根治柏树,必须要对其展开内部加固。于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植物界“大手术”开始了。
此次为古柏“二将军”准备的手术,共分为两大部分,即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地上部分的内容,主要为防腐、加固、杀菌、填充以及防治病虫害,总体工期预计两个月完成。防腐的目的很明确,首先是要去除其体内的腐烂木质,尽量去除滋生在柏树体内的细菌。当这些腐烂物质全部被清除后,还要进行必要的杀菌处理,并添加各种填充物作为支撑,防止树身再次出现空洞现象。填充物的选择存在很多的讲究,既能存在防腐效果,又必须坚固耐用,拯救小组经过多次讨论,最终选择了钢筋混凝土。当地上部分施救工作完毕后,专家们通过科学测算,发现“二将军”本身的活体组织仅存21%左右,不过这些组织却完全可以继续维系树体存活千年。
地下部分的施救工作,主要是为了改善“二将军”根系部分的透水层,令其能够及时补充大量有机营养,从而保持树木整体的活力。拯救组专家为了让周边环境更有利于“二将军”古柏生长,他们还特意找来了一块深长度为1米的挡板,将其设立在地下,目的就是为了避免古柏根系受到身旁其他树木根系的骚扰。与此同时,他们还移栽了一株腊梅,以建立区域小气候,活跃古柏的呼吸作用。
“二将军”古柏抢救工作的顺利进行,不仅令古柏重新焕发了生机,同时也体现了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先进、以及充满人文关怀的可持续发展策略。此次拯救行动的负责人称,经过连续多年抢救、复壮,目前的“二将军”古柏虽然活的皮层仅占干周的11.5%,但新芽发生明显,枝叶颜色也由黄色转为绿色,已没有生命危险,生长也进入了良性循环。
在几年后,英国负责世界遗产申报工作的亨利博士来到中国,亲眼见到了这棵“二将军”古柏,他顿感十分震惊,将誉其为“世界植物之父”。嵩山古柏又一次代表中国,用活力与沧桑震撼了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