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三大家之一魏禧:两度隐居,两度出山,展现晚明遗民之节气

2020-07-29 15:38:23 作者: 清初三大家之

到头来,只剩下来魏禧这样的寥寥无几的晚明遗民在这里孤军奋战,并且后继乏人,这又是一种何等的悲凉。魏禧在经过了十几年的游历之后,他曾经怀有的救济天下的豪情壮志,正在逐步的消磨殆尽,他甚至在《送歙县鲍生北游叙》中,又一次表达了自己想要避世隐居的思想。康熙十二年,魏禧已经整整在江南一带游历了十二个年头,这一年他收到了好友离世的消息,再加上他自己的疾病复发,魏禧又一次回到了山中隐居。

再次出山,经营后世

过了三年,魏禧经过一番深思远虑,他决定又一次出山,再次出山的魏禧,早已经不再是从前那个怀着复国之梦的少年,他打算通过授徒、著述作为人生最终阶段的归宿。晚年的魏禧,也确确实实培育了许多才能志士。比如王源、梁份等人,皆受他文章中思想理论的影响。除了徒弟以外,他还为李清、梅文鼎、顾祖禹等人的文章作评著述,这些评价文章,都被后世天下所用,同时也奠定了魏禧“清初三大家”的重要身份。

魏禧晚年还有一个重大转变,他开始与清朝官吏有所交往。魏禧青、中年时期,对于结交权贵名流嗤之以鼻,他甚至在自己的文章中自称:“吾不乐近贵人,耻为世之名士”。然而到了晚年,他却不再那么注重个人清誉,甚至放弃了以前的政治操守,开始与清朝官吏有所往来,魏禧之所以这么做,其实是因为他在这些官员的身上,看到自己从前对于民生社稷的远大抱负。他将天下民生,寄托在了这些与之交往的侍清官吏身上。其实这也算不上对于前朝的叛变,反而展现了魏禧身为晚清遗民的一种豁达胸怀。他曾经执着的想要复国,其实就是为了解救民生疾苦,当复国无望时,他转变了自己的思想,通过另一种方法来达到自己从前的理想,能够如此通达者,并不再多数。

纵观魏禧的一生,他曾经两次隐居,两次入世,到头来虽然并未复国,但是在他晚年之间,并没有因为明清易代,从而当下的社会产生一种敌对或者藐视的态度,反而在最后的人生阶段以宽容的态度接受了清朝廷,甚至为当下社会培育众多有才之人,更为后世留下诸多巨作,这样的晚明遗民,既没有失去前朝遗民的节气,又展现了自己豁达的胸襟,魏禧才是这个时代里真正的贤士君子。

参考资料:

《魏禧江浙交游活动考述》

《论魏禧在清初的交游及其移民的一生》

《明遗民文论的代表——论魏禧的时代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