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君主与几个破落武士做了一件事,从此改写这个国家的命运

2020-08-03 11:11:07 作者: 少年君主与几

尊攘派的代表人物有吉田松阴、高杉晋作、大久保利通、木户孝允、西乡隆盛、横井小楠、大村益次郎等,主要集中在长州(今山口县)、萨摩(今鹿儿岛县)、土佐(今高知县)、肥前(今佐贺县和长崎县)等西南部强藩。这些藩国在历史上与幕府矛盾较深,接受海外影响较早,输入近代科学技术和拔擢中下级武士都比较积极。

但由于尊攘派对幕府尚存幻想,没有明确提出推翻幕府统治要求,并受到幕府军队与西方列强的严厉镇压,最终失败。尊王攘夷运动失败后,许多有识之士认识到,要想改变日本现状,实现富国强兵,必须推翻幕府统治。于是,尊王攘夷运动演变为倒幕运动。一场推翻封建幕府、争取民族独立的战争迫在眉睫。

1865年12月,长州藩讨幕派高杉晋作率领以农民为主体的“奇兵队”击败保守派,夺取了藩政权。随后,萨摩藩讨幕派西乡隆盛、大文保利通等人也控制了藩权。不久,这两股力量结成讨幕联盟,成为全国讨幕运动的核心。他们一方面实行政治、经济改革,以调动农民、商人和中下级武士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在军事上武装自己,购置大量的西方先进武器,与幕府军队抗衡。倒幕派的势力迅速壮大,武装倒幕的根据地又称为西南四强藩:长州,萨摩,土佐,肥前。

1867年1月30日,压制倒幕派的孝明天皇去世,不满15岁的明治天皇即位,明治天皇虽然年幼,可颇有见识,对幕府把持朝政也十分不满,决定与倒幕派联合,将统治权从德川幕府手中夺回来。宫廷形势开始向有利于倒幕派方面发展。1867年9月,萨摩、长州、安艺三藩结成倒幕同盟,之后,三藩代表在京都集合,明治天皇向倒幕同盟下讨伐幕府密诏,倒幕同盟取得天皇讨幕密诏后,在京都召开秘密会议,决定出兵武装倒幕,把德川幕府将军赶下台。

此期间,德川幕府末代将军德川庆喜听到风声,觉着形势对己不利,决定以进为退,主动辞去“征夷大将军”的职位,奉还大政予明治天皇。德川庆喜希望以名义上的奉还大政,而能在新政体下保留实力,以便争回主导权。不过倒幕同盟并不信任幕府举动,决心发动以“王政复古”为名的政变,建立由天皇主导的新政府。

1868年1月3日,西南各诸侯率兵包围皇宫,解除德川幕府驻后宫警卫队的武装。他们簇拥着年少的明治天皇,召开御前会议,宣布“王政复古”,大权全归天皇掌握。明治天皇随即颁布诏书,废除幕府,令德川庆喜“辞官纳地”。决定建立由他领导的新的中央政府,并委派西乡隆盛和大久保利通这些改革派主管政事并发动戊辰战争。

德川庆喜连夜逃出京都,他率领会津、桑名两藩藩兵退守大阪,而后德川庆喜打着“解救天皇,清除奸臣”的旗号,纠集幕府军和会津等藩兵1.5万人从大阪沿淀川北上,兵分两路,杀气腾腾地向京都进犯,一路大军向京都西南方的鸟羽推进,另一路则向向京都东南方的伏见推进,准备以钳形之势夹击京都。

得知幕府挥军北上的消息后,大久保利通、西乡隆盛、木户孝允寿等人以萨摩,长州、安艺诸藩的武装,在京都附近的鸟羽、优见两地迎击幕府军。明治天皇亲自到阵前督战,大村益次郎率领的5000名装备精良的政府军,早已占据有利地形,架起了巨炮,静等幕府军的到来。

1868年1月27日黄昏,幕府军抵达鸟羽、伏见。双方展开了大厮杀。虽然新政府军只得五千人,但新政府军使用的是新式步枪;幕府军虽然人数众多,但军心涣散,士气很低,刚一接触,便四处溃逃。而政府军却斗志旺盛,以一当十越战越勇,最后幕府军被击退。士气低落的幕府军几经艰难才回到大阪。德川庆喜深知大阪城守不住,便偷偷乘坐军舰逃回江户。政府军不给对方以喘息之机,跟踪幕府残军,迅即包围江户。德川庆喜看到自己的军队已经瓦解,江户的居民又不拥护自己,再战只有死路一条,于是决定放下武器,向天皇投降。1868年5月3日政府军占领江户。这样,统治日本长达200多年之久的德川幕府统治落下帷幕

1868年11月初,政府军平定东北地区叛乱诸藩。1869年春,政府军出征北海道,于6月27日攻下幕府残余势力盘踞的最后据点五稜郭(在函馆),戊辰战争结束,日本全境统一。由天皇操纵、主导政权的封建军国主义国家建立,标志着日本资本主义革命的结束。

与此同时,1868年3、4月间,明治政府先后颁布了《五条誓文》和《政体书》,提出推行资本主义新政的基本方针,从1868年—1873年,开展了大刀阔斧的维新运动。

1869年6月,明治政府强制实行“版籍奉还”、“废藩置县”政策,将日本划分为3府72县,建立中央集权式的政治体制,且天皇一切权力集于一身。

废除传统时代的“士、农、工、商”身份制度,将皇室亲缘关系者改称为“皇族”,过去的公卿诸侯等贵族改称为“华族”,幕府的幕僚,大名的门客等改为“士族”,其他从事农工商职业和贱民一律称为“平民”,只是实现了形式上的“四民”平等,各等级间允许相互交往,但仍存在等级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