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寿宫的汉妃秘闻

2020-08-04 01:07:06 作者: 永寿宫的汉妃

杨原在考证中发现,“满汉不通婚”重点是在“旗女不能外嫁”,“一般来说,男性纳汉女问题都不大,比如说乾隆的母亲、孝圣宪皇后的亲生母亲是宝坻县民人,也就是说乾隆的姥姥都可以是汉人。但是我看过很多档案,对旗女外嫁都是罚得比较狠。”

为什么要旗民不通婚?杨原认为主要有三条原因,第一是血统纯净。在杨原看来这条“只管旗女外嫁,不管纳娶汉人,基本上站不太住”。第二是维护社会稳定。这个比较好理解,比如前面提到的顺治时平复舆情的一种手段。他觉得重要的是第三点:防止财政危机。“以满洲旗为例,每个佐领有87个兵缺,就意味着有87个工作岗位。清初每个佐领大概有100多个男丁,那么它的就业率大概近90%,生活不成问题。到了道光朝,过去了大概200年,每个佐领的工作岗位还是87个,但每个佐领大概有300多个男丁,就业率从近90%下跌到20%。剩下70%的人怎么活下去,八旗的生计就成了重大问题,那么财政是不是就逐渐走向危机?从后来施政的情况和效果来看,旗民不通婚的原因,尤其是对旗女外嫁的严控,主要目的还是为了防止人口膨胀而导致的财政危机”。

宫中是否再无汉女?

很多迹象表明,乾隆朝的后宫里有不少汉妃,但在史籍文献当中怎么不见记载?特别是清廷中很多汉女入宫选妃的传闻在民间甚嚣尘上,为此乾隆皇帝还特意发布上谕做过解释:近闻南方织造、盐政等官内,有指称内廷须用优童秀女,广行购觅者,并闻有勒取强买等事,深可骇异。诸臣受朕深恩,不能承宣德意,使令名传播于外,而乃以朕所必不肯为之事,使外间以为出自朕意,讹言繁兴。大意是说:近来有传闻,一些织造官、盐政官到民间为我买女童做侍女、或是备选嫔妃,这实在是“骇我听闻”,这是打死我都干不出来的事。

不过,在不久之后的一则上谕中,乾隆也承认曾经有苏州织造海保给他进献过一些女子,被他义正词严地拒绝了。还有一些女戏子,艺术水平实在平常,他也没有接受,并说“此人所共知者”。

杨原感到非常有意思的是,他在很多史料中都能看到,但凡乾隆当众说“人所共知”一类话时,往往已经是纸里包不住火了。但是作为皇上,总要“道貌岸然”一下,把柄虽然被人抓住了,必须有理由开脱一下,以证明朕对于此事是多么“人所共知”的无辜。那么“海保进献女孩”的事情,是否真的被乾隆拒绝了?杨原认为“现在并不可考”,不过“乾隆说自己绝不肯招选民籍汉女入宫,这是绝不可信的”。从很多宫廷档案的记载来看,“不仅是乾隆本人,甚至在他祖父康熙的后宫里,都不乏汉妃的身影”。

杨原紧接着放出一幅“崇庆太后八旬万寿庆典图”,从画面可以看到,当年乾隆的母亲崇庆太后、也就是孝圣宪皇后过生日的场景,“乾隆他们娘儿俩边上各坐着两排两列,内侧穿的都是朝服,外侧有一列穿的衣服就各种各样了。其中有两个穿的是凤冠霞帔,这是典型的中原汉族的服饰。凤冠霞帔说明她们是嫔以下的后妃,而且是民籍汉妃”。

回答:首先清代的太监制度是学习明朝的,并且清朝对太监的态度是非常不好的。乾隆在《钦定宫中现行则例》里,说“太监乃乡野愚民,至微极贱”,这句话说得非常有代表性,其实就是不拿太监当人。在清朝,旗人是不可以当太监的,这有一个罪名叫“以良从贱”,就是说你是一个良人,怎么能去充当这么下贱的身份?

提问:旗人家的女孩被称为“姑奶奶”,地位很高,因为她们有可能被选进宫当嫔妃,是这样吗?

回答:还真是这样。我曾经做过很多老北京旗人的口述历史,都有这么一个说法:家里对女儿不仅仅是简单的疼爱,那是比较让着的,一般都是笑脸相迎的。这其实主要是怕她们以后进宫当了嫔妃变成主子,就有一层主奴关系了。

提问:清宫的日常像宫斗剧里演的那样吗?

回答:清宫档案里只看到过一些“宫斗”的蛛丝马迹,比如说有某后妃溺水死了,但是案情也不是说得很清楚,可能就类似公告的一种。只有一个激烈的,乾隆朝有个敦妃打死宫女,乾隆当时给判了,说敦妃太过残忍,且性情不好,从妃位降为嫔。

提问:清代除了康熙朝、乾隆朝,故宫后宫的东西六宫是不是没住满过?

回答:实际上后宫的住房非常紧张,为什么?因为皇帝他自己老占,比如说康熙的时候,把东北角的景阳宫占了,变成御书房了,这就没有后妃可以住了。道光的时候延禧宫烧了一把大火,延禧宫也不能住人了。咸丰的时候占了咸福宫,这也不能住后妃了。我在梳理档案的过程中了解到,“东西十二宫只有六个宫可以住人,住房条件非常紧张”。

文/本报记者 李喆 供图/杨原

杨原说他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调档案时发现,“从乾隆元年到乾隆五十八年,汉妃都集中在这段时间办理入旗手续。比如说乾隆的纯惠皇贵妃苏氏一族是在乾隆四年入旗,怡嫔柏氏一族是乾隆七年入旗,庆恭皇贵妃陆氏一族是乾隆二十二年入旗,芳妃陈氏一族是乾隆四十年入旗……”

入旗代表了什么?首先,说明她们原本就是民籍汉人的身份。第二她们入旗以后,家族世代都可以享受八旗的优厚待遇,比如说有田地庄稼,可以当公务员,国家给分住宅官房等等。最后一点很重要,入了旗,便不再是民籍,汉妃的痕迹就被抹去了。杨原感叹,“现在再看《清皇室四谱》《后妃列传》等等,乾隆的后妃全都写着某妃某嫔是某旗某佐领下人。而不再是某地某处的人,就是把民籍汉妃的痕迹抹掉了”。

他进一步指出,其实,在众多的清宫档案当中,可以发现不仅仅只有乾隆帝纳娶过汉妃,在很多文献的蛛丝马迹中,也都可以看到历朝皇帝对民籍汉妃的态度。比如乾隆七年的一份档案中有这样的记载。皇帝命内务府清查玉牒,看看当时宫内包括皇祖太妃及自己后妃等女眷的姓氏家族情况。经查,康熙的襄嫔和静嫔均系民籍汉女,襄嫔高氏,系直隶正定府民高廷秀之女;静嫔石氏,系陕西宁夏民石怀玉之女。不仅如此,在其他档案中,还发现他的密妃王氏、穆嫔陈氏也是民籍出身,这四位汉妃中以密妃地位最高,在康熙生前已经晋升嫔位。其他三人在当时都是身份比较低的庶妃,直到乾隆年才获得嫔位,其中穆嫔还是死后追封的。这四人均为康熙生下了子女,其子女也并没有因为她们汉妃的身份而被区别对待,其中允禄、允祕都封到了亲王的爵位,尤其是庄亲王允禄,在雍正时极受重用,乾隆初还成为辅政亲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