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哉仁智言 沃我求知心,马来平教授主持举办《孟子》认识论读书会

2020-08-04 06:39:23 作者: 大哉仁智言

大众网·海报新闻见习记者 吕乐 报道

儒家认识论是儒家思想的组成部分,也是研究儒学与科学关系的理论基石。基于此,继《论语》线上读书会之后,山东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长马来平教授带领一部分师生又举办了《孟子》认识论思想线上读书会。

本次学习《孟子》的流程是:首先,全体与会师生用了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在参照朱熹《孟子集注》和杨伯峻《孟子译注》的基础上研读《孟子》全文;其次,各自从书中摘录出与认识论相关的内容并进行分类、概括和评论,力求还原孟子认识论思想的全貌;然后,召开网络会议,用三周的时间进行交流和辩论;最后,马来平教授用一上午的时间进行了总结发言,对全书作了全面讲解,并组织大家进行了简短讨论。

首先,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的常春兰副教授就如何理解“仁”和“智”的关系这一问题发表了看法。常老师认为,一方面,孟子强调仁智并举,突出了智的地位,“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 (《孟子·公孙丑上》)另一方面,孟子特别强调仁是智的前提条件,若不仁,则“智”会沦为小才,智者只有坚持仁,才能成大智。

在孟子的话语体系中,知识起源问题是通过“四端”和“四德”来表达的。所谓“四端”,即人心中与生俱来的四种端倪,用孟子的话讲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是非之心”、“辞让之心”;所谓“四德”,即人的四种德性状态,用孟子的话讲即“仁、义、礼、智”。山东建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刘海霞教授认为,孟子所讲的“四端”之先天性,与康德的先验哲学有着很大的相似性。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硕士研究生彭繁认为“四端”是先天具有的。从良知良能也能看出来关于四端的知识是人心先天具有的,良知‘不虑而知’,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是一个自觉的意识,他是知道的。而后,彭繁认为,四端和四德的关系是很密切的,因为孟子说仁义礼智的四端就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是非之心、辞让之心,然后还有说‘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

在认识对象是否包括认识外物这一问题方面,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硕士研究生许遇好认为,孟子的主要认识对象并非是西方认识论中的认识对象,孟子及中国传统儒家的认识对象大多是一些道德理念,这些理念的人为性非常强,它们所对应的人类的感觉经验比较少,更多的是人类自身的情感经验,因而孟子认为这些概念的学习或者说发现,需要内省而非外求。

最后,马来平教授串讲全文并对此次孟子认识论的讨论进行了总结。马来平教授指出,要澄清“仁智关系”,当先明确“智”的含义。“智”萌芽于“智之端”,即“是非之心”,其作用是辨明是非。

在“四端”与“四德”方面,马教授指出,应当理性对待“四端”的先天性问题,明确“四端”与“四德”之间的界限。此外,应当注意四端与四德的区别。尽管孟子也主张人先天具有“仁义礼智”四端,但同时也认为四端不等同于四德,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社会实践的磨练,四端这种潜能才能够逐步扩充为“仁义礼智”四德。

在认识对象是否包括认识外物这一问题上,孟子的认识对象包含着客观外物。马教授认为,人的认识方法除了内省以外还有大量面向客观外物的认识方法,有利于认识的客观性。马来平教授举了孟子文本中的多处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其次,孟子强调对客观规律的把握。马来平教授举了孟子文本中的多处例子予以说明。

在历时两个多月的读书会即将结束之际,马来平教授就孟子认识论所反映的儒学与科学的关系谈了自己的看法。马来平教授指出,除了上述孟子认识论的唯物主义成分表明儒学内在地需要科学外,《孟子》一书还提供了不少儒学内在地需要科学的直接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