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的父母有一个共同的心愿——望子成龙。《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六回:“无如望子成名,比自己功名念切,还加几倍。”深刻反应了父母对儿女的期盼。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也出现过许多厉害的家长,华人中,谁是教育子女最厉害的家长?您想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小编这就来为您揭秘。
文学成就高,一家子都是学士的代表——苏洵父子三人。苏洵身为父亲,本身就很有才华,在教育长子苏景先(年纪轻轻就去世了)、次子苏轼、三子苏辙上,也教育的非常成功。“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就是形容他们家族的。毕竟,苏洵苏轼苏辙,苏门三父子,在唐宋八大家中,就占据三个席位,美名历代传扬。这种文学成就谁不钦佩?
不过和苏家的教育相比,李鸿章家也不遑多让。因为他们家,一共教育出了2个总督,4个一品大夫。据说,李鸿章的爷爷是安徽合肥的农民,良田颇多,会些医术,家中算是比较富裕了。在一年冬天,李爷爷行医回家,却捡到一位弃婴,她被冻得奄奄一息,却挣扎着呜咽,李爷爷动了恻隐之心,将她捡回家抚养。
女婴渐渐长大,非常懂事孝顺。可她一脸麻子,也没有缠小脚,经常被周围的人嫌弃。李家人从不在意这些,李爷爷的儿子李文安也很同情这个女孩,于是李爷爷决定——让他们结婚。
李文安原本天资平平,13岁时,同龄人考上秀才了,他才读完四书和毛诗,连年考试,年年不中。成亲后,在贤惠夫人的督促下,他突然一路顺风,21岁中秀才,33岁中举人,37岁考上了进士,到刑部任职后,仕途一路顺畅。
这位夫人身体健壮,又为李家生了六男二女。在良好家教,贤惠母亲的教导下,六男二女逐渐成才。他们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李瀚章、李鸿章、李鹤章、李蕴章、李凤章、李昭庆兄弟。其中,李鸿章的名号更是无人不晓。李家出了2个总督,4个一品大夫。两个女儿,大女儿嫁记名提督、同县张绍棠,二女儿嫁江苏候补知府、同县费日启,都嫁得十分风光。
虽说李鸿章家族的教育非常成功,个个都是人中龙凤,但比起王羲之的教育,他们也略有逊色。因为王羲之教育六子时,不仅自己是东晋伟大“书圣”,而且,他还把王献之培养成和自己比肩的书法家。他与父齐名后,人称“二王”。这种艺术天才真是人间少有的孤例。
看罢苏家、王家以及李鸿章家的教育都非常成功,我们再看现代的教育家,第一时间想到的却是梁启超。因为梁启超不仅把9个子女,全部培养成才,“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说的就是梁启超的这九个儿女。而且,他还是非常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把非常多教育思想传授下来,到今天还被教育界应用。比如“不要填鸭式教育”,比如“与子女做朋友”等等先进的教育方式。就是梁启超传下来的。
以上的教育家都非常成功,然而,历数华人界最厉害的教育家,人们却更认同这位女士——王淑贞。
因为她生了13位儿女,就培养了13个博士,其中最厉害的,正是闻名天下的侦探——李昌钰。
王淑贞为何如此成功?其实王淑贞是在1897年出生的,出生地在江苏省南通县如皋镇。这个时期许多人上不起学,吃不饱饭,她却上了女中,写得一手好文章,简直是新时代知识女性了。然而在那个年代,再有文化的女子也要早早嫁人,于是在王淑贞19岁的时候,嫁给了当地富二代李浩民。
因为人们喜欢家族兴旺,所以王淑贞生下了5个儿子8个女儿,李浩民非常开心。可惜生活中处处充满意外。因为战事,李家在1948年带着全部家产迁湾,1949年,李浩民为了做生意,又去苏南买了一批鱼苗,乘太平轮时,却不幸遇难,时年50岁左右。
消息传来,王淑贞差点晕厥。但她强忍着悲痛,又亲自去事发地查找,确定没有丈夫的踪迹才罢休。但是家中还有13个孩子等着她抚养,家中的顶梁柱没了,家里的产业也没人支撑,王淑贞一个寡妇怎么办?当时的13个孩子全部都在市区上学,每天都是一笔不小的花费,也没人能在身边帮她,有人劝王淑贞让几个孩子辍学,毕竟那个年代,很少有人能支持孩子一直读书,穷人的孩子更是早早当家,王淑贞却拒绝了。
她为了供养这13个孩子的吃吃喝喝和上学,从以前的“大家闺秀”,开始做“帮佣”、“下人”,在富人家里带孩子、洗衣做饭、家教音乐。虽然非常辛苦,生活质量更是一落千丈,王淑贞却面带微笑,常常跟孩子们说:“待人要好,做事要专心,少说话,多做事。”她在刻苦的环境里,仍然坚持乐于助人的性格,让孩子们好好做人。
不过在学业上,王淑贞却很严格。当时李昌钰从警官学校毕业后,成为一名巡官,待遇工作都不错,李昌钰想早早工作贴补家用。王淑贞却不同意儿子的做法,她对李昌钰说:“你还要继续往上读,硕士不够,还得把博士读出来。”就这样,在王淑贞坚定的要求下,13位儿女个个都成了博士。
大儿子李昌铨在上海商学院毕业后,成为了一位优秀的商人。二儿子李昌铎在农学院、美国纽约大学,从事科学研究。三儿子李昌钢,在联合国做非洲农耕顾问,也是美国环保水利工程师。四儿子李昌鑫,是美国马里兰大学博士,后来又任美国维吉尼亚大学研究院副院长。五儿子李昌钰,在美国纽约大学读博士后,又任康州警政署长,更是国际知名“神探”。哪怕是对案件不感兴趣的人,恐怕也听说过李昌钰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