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正史而生疑:赤壁之战,刘备孙权是打败了曹操,还是帮了曹操?

2020-08-05 13:20:58 作者: 看正史而生疑

曹操之所以能够一手遮天,就是因为在朝廷中没有强力的反对派:曹植等人坐而论道在行,治国平天下无能;刘备这个汉室宗亲只想跑出去建立自己的势力,并不像留在朝廷辅佐皇帝;孙权一心自己当皇帝,更不会去给刘协磕头。

我们翻看曹操麾下将领的职务和军衔,就会发现一个问题:诸曹夏侯乃至五子良将,个人能力超强,但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都是校尉、中郎将、裨将军、偏将军、杂号将军,其爵位,也绝大多数仅仅是亭侯。

比如我们熟知的名将典韦,到死也没当上将军,曹营第一将夏侯惇爵位最高,是高安乡侯,但军职仅仅是杂号伏波将军。

曹营谋臣武将大面积升官,是在赤壁之战后,比如于禁就在战后升任了左将军。

曹操之所以在赤壁之战后大举封官加禄,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前面咱们已经说过了,刘备孙权互相吹喇叭抬轿子,都当上了“州牧”,而原先跟孙权平级的诸曹夏侯五子良将,却还都是杂号将军(禁为虎威;进,折冲;辽,荡寇将军)。

想让马儿跑,就得给马儿吃草。想让诸曹夏侯五子良将卖命,不给官爵封邑是不行的,如果一直像项羽一样小气,那么大家可能就要跑到刘备孙权那里去了。

这时候利己主义与忠君思想的碰撞,在曹操集团内部,就已经十分激烈了:谋士和将军们希望曹操官爵一升再升,自己也好跟着水涨船高,如果曹操代汉称帝,那么麾下就可以封侯拜相建牙开府。

这时候的曹操,思想也不可能不发生转变:荀彧的地位不断提升,已经不太听自己的话了,崔琰也经常背后说怪话,一个孔融被杀掉,还有数不清的孔融蠢蠢欲动。为了保全曹家性命,曹操也开始双线并行以求自保:其一、与大汉天子联姻,自己当国丈,儿子们当国舅,如果亲外孙继位,那就皆大欢喜;其二、团结发展壮大自己的势力,“捐所典兵众(交出兵权),以还执事,归就武平侯国(诸侯回到自己的封地),实不可也。何者?诚恐己离兵为人所祸也。既为子孙计,又己败则国家倾危,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此所不得为也。

让赤壁之战后的曹操还“毫不利己专门利国”,肯定是不可能的了,即使曹操想急流勇退,也完全没了可能:部下不想失去靠山,政敌不肯放弃追杀,曹操自己也不想冒险。

结语:赤壁战与和,是利己主义与忠君思想的碰撞,只见私心,无关大义

赤壁之战,实际是大汉朝廷与割据军阀之间,利己主义与忠君思想的一次激烈碰撞。交战的双方三股势力,谁也不代表正义,如果一定要找出正义的一方,曹操或许勉强满足条件。

要是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看问题,我们就会发现:赤壁之战,刘备和孙权打败了曹操,也是帮了曹操——养寇自重,曹操是饲养员,刘备孙权就是被豢养的贼寇。

如果没有赤壁之战,而是刘备逃窜孙权归顺,那么朝廷局面就会一片大好:刘璋张鲁都不是强硬的割据分子,只要给的待遇足够好,他们并不会拒绝入朝为官。比如那个马腾,也在韩遂军事压力下,入朝当了九卿之一的卫尉。

如果没有赤壁之战后形成的三足鼎立,那么曹操这个大汉丞相,可能就真要变成文职官员了,如果其他人当了大将军大司马或尚书令御史大夫,就可以与曹操分庭抗礼——即使这个人曾经是曹操的部下或亲族,在权利面前,也会发生转变。

在历史上,为了权利而父子相杀骨肉相残的事情不胜枚举,如果在天下太平之际,也没有原曹营文臣武将挑战曹操的权威,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但是有刘备孙权割据一方,就给了曹操团结内部的助力,也给了曹操拥兵自重的理由,各怀心腹事的朝中重臣,也需要曹操来征讨四方——真灭了曹操,万一孙权变成了董卓,那可咋整?

所来说去,曹操刘备孙权,都是为自己的身家性命和既得利益而战。这时候的曹操,可能已经不在乎这一战是否会把荆州和江东打烂,也不关心有多少百姓流离失所。

但是这里面也有一个问题,说曹操穷兵黩武挑起站端,似乎也不完全客观:面对不服从大汉朝廷管理的割据军阀刘表孙权,丞相曹操可以坐视不理吗?除了大举征伐,曹操就没有更好的办法解决军阀割据的问题吗?

这个问题,曹操是回答不了的,可能后世史学家也难以回答。这时候就要呈请读者诸君发表高见了:在赤壁之战中,曹操刘备孙权,哪一方能代表正义?是大汉丞相曹操、汉室宗亲刘备,还是想建号称帝的孙权?张昭主和鲁肃主战,谁是君子谁是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