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明朝命运的生死一战“郏县战役”李自成全歼明军主力

2020-08-06 01:10:27 作者: 决定明朝命运

众所周知,自新顺农民起义政权建立以后,闯王李自成就决定要以关中作为大本营,再经由山西攻取明都北京,以此来彻底终结大明王朝的统治时代。因此,发生的郏县之战则是实现这一战略计划中的重要一环。

郏县战役:明朝督帅孙传庭潼关战死,李自成全歼明军主力。

李自成可以说是明末时期农民起义军中的一位杰出领袖,他所带领的部队纪律极其严明,而部队作战勇敢,更深受民众的拥戴,于是都纷纷投身于他的起义队伍,得此,李自成的起义军才能迅猛壮大起来。

公元1640年,闯王率领起义军进驻河南之地后,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就连续打了几场大胜仗,扫除了大明朝屯驻在中原的军事力量,因而控制了河南全境及湖北的大部分疆域。

公元1643年5月,闯王李自成于襄阳被各路起义军公推为新顺王,由此建立起农民起义政权。

为了最后推翻大明朝的统治,李自成明确了下一步的战略计划和行进路线:首先攻取关中,其次进攻山西,最后直捣北京,击垮明朝。

为此,起义军在思想上、军事上和经济上都作了充分准备。

就在闯王李自成率领百万农民军准备自武关西出进占西安的时候,大明王朝的皇帝崇祯启用原陕西总督孙传庭为兵团总司令,统辖陕、晋、鲁、豫、川、鄂、贵等七个省的军政要务,以此和起义军展开决战。

作为大明朝栋梁的孙传庭可以是一位威震农民军的大人物,因此,起义军的第一任闯王高迎祥就是被他所擒杀。

孙传庭主政陕西期间,颁布了有钱人出饷,没钱人出丁,屯田积粮,整顿士卒,训练新军等各项政令。他还赶造了3万辆“火车”创建了火车营,以此作为看家本钱。

这种“火车”就是将火炮搭载在车上、这是一种进可攻退可守的火炮战车。打仗时战车在步兵的前面冲锋;退兵时战车可排成环形阵势掩护步兵撤退。

明军总司令孙传庭通过征丁、原调,共凑集大军10万余众,至潼关向东而出,直逼洛阳,妄想汇集各地明军的力量在河南战场上一举歼灭起义军的主力部队。

根据战争形势,闯王李自成决定先行退让一步,好诱敌深入,随后再逐一击溃的部署。

具体实施的情况是:以小股人马诱敌深入,并使明军远离难以攻克的潼关天险,深入河南中部,将主力部队摆在襄城,并建城设营,前后构筑起了5道军事防线,以便日后实施决战。

明军总司令孙传庭率领主力作战部队于9月8日抵达汝州(河南临汝),陷入了起义军重围。

可是,起义军中有叛徒告密,向明军供述了起义军的全盘部署。所以孙传庭重新制定了军事部署,由此避开了起义军的锋芒,进而攻克了唐县及宝丰,残杀了部分起义军将士的家属与地方官员,随后又指挥明军进占郏县。

此时,闯王李自成下令郏县境内的军民构筑深沟高垒,坚壁不战,想以此来疲惫敌军。然后又派出部分轻装部队,迂回袭击明军后方的战略要地白沙。

白沙(河南伊川)是洛阳通往汝州的必经之地。起义军顺利地攻取了白沙,完全截断了明军的后方补给线,切断了明军的粮道。

明军为了获取食物,只有破城取物。因此,明军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攻陷了郏县。但是,仅获得了骡、羊200多头,杯水车薪,根本就解决不了什么问题,很快就吃光了。再加上天公不作美,倾盆大雨连续下了七天,明军部队是又饿又累,简直是苦不堪言。所以,有一部分的明军士兵于汝州发生了哗变事件。

闯王李自成则利用明军大部队饥疲不堪的有利时机里,立刻集结了于汝州、郏县、襄城的数十万作战部队实施大规模反击明军。

这场战斗首先在汝州打响,起义军的前锋部队以三队骑兵,每7200人为一队,李自成运用“三堵墙”战法,一举将明军击溃,打得明军是丢盔弃甲。

“三堵墙战法”是李自成独创的一种战法,这种战法就是以步兵和骑兵相互配合的作战方法。作战时把骑兵阵列3线,分别高举红、白、黑色战旗;以步兵作为三军的后盾,埋伏配合。

每逢征战,首先让骑兵出阵,当敌军在疲惫的时候,诱敌于“三堵墙战法”的埋伏圈内,以便埋伏的步兵冲杀。

再看,明军这边,由于是敌我双方正在苦战,突然天降大雨,明军的火器营“火车”也就发挥不了其应有的价值,而且,“火炮战车”又陷在泥泞之中,根本无法挪动一步。

起义军英勇无畏,勇往直前,将明军打得仓皇败逃。而陷入泥淖的“火车”,加上拉车的骡马狂奔乱跳,又阻挡了明军的退路。这样溃逃的大部分明军又被起义军围歼了很多。

明军总司令孙传庭不甘心就这样失败,妄想后撤至南阳重整部队,寻找时机再战。李自成为了不让明军有丝毫的喘息机会,则亲自率领义军主力一路跟着孙传庭穷追猛打,并在南阳之地再摆战场。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