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第一奇人,比刘伯温更高明,安然陪伴朱元璋二十多年,只因会说“不”

2020-09-04 10:15:20 作者: 明初第一奇人

来源 | 头条号刘秉光

历史上,名字中带“遇”字的名人很少,而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一下就遇到了两个,一个是大名鼎鼎的常遇春,一个是鲜为人知的陈遇。

陈遇(1313年—1384年),字中行,自号静诚,人称静诚先生,金陵(今南京)人,原本是元朝温州教授,后来见天下大乱,索性弃官归隐,过起了与世无争的生活。元末,朱元璋雄起,占据金陵,求贤若渴,陈遇重出江湖。

朱元璋与陈遇结识,不是传奇偶遇,而是由明初“三老”之首秦从龙推荐。朱元璋很信任秦从龙,“询以政事、人才”(《金陵琐事》),秦从龙把陈遇夸得高大上,“引伊、吕、诸葛为喻”(《明史?陈遇传》),称赞陈遇有伊尹、姜子牙、诸葛亮之才。朱元璋心动,亲自发出聘书,恳请陈遇出山。

陈遇此人不简单,“天资沉粹,笃学博览,精象数之学”(《明史?陈遇传》),是个全才,其才干堪与“博通经史,于书无不窥,尤精象纬之学”(《明史?刘基传》)的刘伯温相媲美。朱元璋对陈遇一见如故,“遂留参密议,日见亲信”(《明史?陈遇传》),“每询以大计,皆称旨”(《金陵琐事》)。

有陈遇、刘伯温辅佐,朱元璋的灭元事业蒸蒸日上,最终称帝建国。明初,朱元璋大封功臣,刘伯温官授“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封诚意伯,禄二百四十石”(《明史?刘基传》);而陈遇一没做官,二没封爵。

并非朱元璋不封赏陈遇,而是陈遇死活不干。对此,《明史?陈遇传》有翔实记载:

“太祖为吴王,授供奉司丞,辞。即皇帝位,三授翰林学士,皆辞。……洪武三年,……除中书左丞,又辞。明年……授礼部侍郎,兼弘文馆大学士,复辞。……除太常少卿,固辞。强之,不可。最后除礼部尚书,又固辞。帝沉吟良久,从之。自是不复强以官”。

有功而不受封,陈遇就是这么拽。

其实,这固然有陈遇恬淡的一面,也有其高明的一面。自古以来,功臣有好下场者鲜有,特别是朱元璋农民出身,生于毫末,骨子里狭隘的小农思想根深蒂固,跟这样的君主相处很难。陈遇不当官,不受爵,虽然在为朱元璋做事,但其身份游离于体制之外,对皇权构不成任何威胁,也不会遭到任何猜忌。

作为一个“临时工”,陈遇活得很滋润,很踏实,朱元璋赏他金银,他欣然接受;朱元璋让他写公文,他欣然领命。只要不做官,陈遇怎么都行。相比于陈遇,刘伯温受封后,第二年“赐归老于乡”(《明史?刘基传》),虽然急流勇退,但其显赫的头衔、政治上的影响力,仍让朱元璋不放心,最终离奇死亡。

陈遇比刘伯温高明之处,还在于他对功臣、勋贵的态度。刘伯温此人嫉恶如仇,锋芒毕露,对看不上的人不留情,因此树敌太多,杨宪、汪广洋、胡惟庸等人都对他恨之入骨,连他本人都说“臣疾恶太甚”(《明史?刘基传》)。陈遇与刘伯温相反,“廷臣或有过被谴责,遇力为解,多得全释”(《明史?陈遇传》)。最终的结果,刘伯温被排挤出局,陈遇在朝廷人气愈高。

在谋略上,陈遇也不次于刘伯温。刘伯温“论天下安危,义形于色……遇急难,勇气奋发,计画立定,人莫能测”(《明史?刘基传》),其才干偏重于外事。陈遇“自开基之始,即侍帷幄。帝尝问保国安民至计,遇对以不嗜杀人,薄敛,任贤,复先王礼乐为首务”(《明史?陈遇传》),更偏重于内事。家和万事兴,内事搞好了,外事才能顺利开展,陈遇的功劳不在刘伯温之下。

陈遇虽然有功,但因其为人低调,且不在体制之内,故“其计画多秘不传”。即便如此,朱元璋待他相当尊敬,“宠礼之隆,勋戚大臣无与比者。数监幸其第,语必称先生,或呼为君子”(《明史?陈遇传》),故陈遇有“金陵第一人品”(《金陵琐事》)之美誉。相比而言,朱元璋仅呼刘伯温先生。

据《画史会要》记载,朱元璋三次到陈遇家,显然朱元璋拿陈遇当朋友处,而非残酷的君臣关系。对于陈遇不肯做官,朱元璋有过一番评价,“士之有志节者,功名不足以介意,朕不强卿,以成卿之名”。不做官,说明你陈遇志节高雅,是真正的士人,真正的君子,我不勉强你,以此来成就你的名节。一个不贪恋权势,不贪恋富贵的人,陈遇“命爵辄辞,终成其高”(《明史?陈遇传》)。

陈遇为朱元璋效力约二十年。洪武十七年(1384年),陈遇卒,享年七十二岁,赐葬钟山,与朱元璋的明孝陵在一起。陈遇非官非贵,能得此殊荣,足见其在朱元璋心目中的分量。对于陈遇,《明史》赞曰“陈遇见礼不下刘基,而超然利禄之外”。应该说,超然二字,正是陈遇比刘伯温更高明之处。#朱元璋#刘伯温#南京收藏

有陈遇、刘伯温辅佐,朱元璋的灭元事业蒸蒸日上,最终称帝建国。明初,朱元璋大封功臣,刘伯温官授“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封诚意伯,禄二百四十石”(《明史?刘基传》);而陈遇一没做官,二没封爵。

并非朱元璋不封赏陈遇,而是陈遇死活不干。对此,《明史?陈遇传》有翔实记载:

“太祖为吴王,授供奉司丞,辞。即皇帝位,三授翰林学士,皆辞。……洪武三年,……除中书左丞,又辞。明年……授礼部侍郎,兼弘文馆大学士,复辞。……除太常少卿,固辞。强之,不可。最后除礼部尚书,又固辞。帝沉吟良久,从之。自是不复强以官”。

有功而不受封,陈遇就是这么拽。

其实,这固然有陈遇恬淡的一面,也有其高明的一面。自古以来,功臣有好下场者鲜有,特别是朱元璋农民出身,生于毫末,骨子里狭隘的小农思想根深蒂固,跟这样的君主相处很难。陈遇不当官,不受爵,虽然在为朱元璋做事,但其身份游离于体制之外,对皇权构不成任何威胁,也不会遭到任何猜忌。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