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被称为文化沙漠,现走成文化大省,走路上捡块石头可能是文物

2020-09-06 19:33:05 作者: 曾被称为文化

文化,自古以来就是有地域性的,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文化体系,虽然说文化没有高下之分,但也有成体系之分和深厚或肤浅之分。比如说,西安或北京这种古都,自然文化深厚,而像是深圳或者上海,发展时间点靠后,文化气息就不足。

而地域性,文化也会随着时间发展的。就比如在北京城被皇帝开发前,只是一个放马的马场,这就是文化随着时间开始展开。再比如邺城,曹操吟诗赋文的地方,现在1只是一个普通的旅游村。而上海,虽然曾经只是一个小渔村,而如今的上海早已经是时尚的代名词,魔都。

今天聊聊——哪个省是周代最没有文化,而后面却十分有文化的地方——陕西。

如今的陕西自然是中国的历史文化圣地之一,因为这里历来都是各个朝代重要的区域,多个朝代甚至是都城所在。

现在流传一个说法是——地上文物看山西,地下文物看陕西。比如说著名的国宝吕后印章就是一个放学的学生在路边捡的。

文学上,也是非常多的文学作家,著名的比如陕西三大家,指的是路遥、陈忠实、贾平凹三位获得茅盾文学奖的陕西作家。

但陕西在东周时期上,有文化沙漠的称号。

东周,周王室把王都搬到了洛阳。曾经的镐京被荒废,所有的文化都被周天子带回了中原,从此开始,中原地区经济文化迅速崛起,而作为曾经的都城,镐京被丢弃给了当时的秦。

秦国占据了占个区域,通过自己的发展,逐渐已经成为了成为诸侯的实力。但是,秦穆公时期,国内还出现了人殉,把国内的贤大夫给陪葬了。也就是说,秦这个国家先祖是开马车的,一直在边塞发展,民风彪悍,学术气息不行。

而针对性的现象就是,春秋战国作为一个诸子百家争鸣的时期,秦朝基本上没有什么学士,甚至没出过任何一家。所有的思想大师没有一个出生于秦国,也没有一个在秦国产生学术。这是为什么呢?

还是根本上的问题,文化积淀不够,没有土,怎么发芽。

其他几个诸侯国就不一样了。

比如鲁国。鲁国是春秋文化大国,也是周公文化的留存之地,继承了这样的文化气息,所以鲁国出了万世师祖孔子,未来的文化中心人物,儒家文化就是在这里兴起。

还有齐国。齐国跟鲁国一直不对付,但对于鲁国来说,齐国就是没文化的边域,但在战国时,齐国办了稷下学宫,扬起了学风学术,一下成为诸国中的文化中心。而当时的南方,楚国也出了楚辞离骚,屈原这样的政治文士横空出世。

秦国当时虽然自己的文化匮乏,不出文化大师,甚至还闭关自守,不接受其他文化的入境。就比如当时的孔子游学,儒家思想到处寻找出路,而秦国直接拒绝入境。

但是有个奇怪的事情,根据后面的法家思想在秦国的发扬光大,除了儒家之外,其它学派倒是在秦国混得风生水起。我们讲秦国没文化土壤,但他有利用的土壤,不产人才,但是会用人才。分析一下,这个也是合理的事情。

我们先分析一下其他的国家,其他的国家发展来说,我们知道,很多大学士被人用之后往往时间不长,会被废除,或者任用一般就荒废,没有达到效果。其实就是说这些国家很多阶层,会被不同的文化政策影响到利益。

比如孟尝君,本是齐国人,但最后被齐国给排挤了。吴起是卫国人,卫国不足以施展才能,但是在鲁国魏国楚国,也没有国家能够把他的措施实行到底。

只有秦国,对人才是使用到底,可能越是少,越是珍惜,比如说法家在秦国绝对性的使用,严加发展军事军制,依法治国。也包括墨家,他们是能工巧匠,在秦国攻打六国的过程中,秦墨制造无数的攻城器械,极大地缩短了秦始皇的统一六国的进程,为秦国一统天下付出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而也正是秦国的迅速发展,为之后的大汉王朝奠定了基础。

最后,陕西这亏土地,逐渐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上走向了文化的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