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京师是王朝统治的核心区域,其更鼓制度设置精密,成为典范

2020-09-08 10:15:10 作者: 宋代京师是王

宋代鸡唱从唐代鸡人发展而来,主管报时。鸡唱报时分为白天与夜晚两个阶段,白天为卯正后一刻至酉时。白天以象牙制的七面金字时牌作为昼间的报时依据,并以木制牌契即鼓契作为放鼓、止鼓的依据。在每个时辰开始报时后,每刻击一次鼓,击第八次鼓后由当值官员进牙牌。昏后,鸡唱后,击鼓、撞钟一百声。然后下漏使漏壶再一次开始工作,此时夜漏开始计时。夜分五更,更分五点,鼓、钟为更点讯号。每更初皆鸡唱报时,转点则移动秤漏的秤权,直到五更二点时,止鼓契出,则夜间的更点报时结束。

鸡人主管京师报时,唐代时有鸡唱词,五代逐渐废弃,止唱和音。景德四年(1007),司天监上书请复用旧词,“遂诏两制详定,付之习唱”。每当大礼、御殿、登楼、入阁、内宴、昼改时、夜改更时候就鸡人就会吟唱,平常时改刻、改点则不用。如五更五点后发鼓时候的鸡唱词为:“朝光发,万户开,群臣谒。平旦寅,朝辨色,泰时听。日出卯,瑞露唏,祥光绕。食时辰,登六乐,荐八珍。禺中巳,少阳时,大绳纪。日南午,天下明,万物睹。日呋未,飞夕阳,清晚气。晡时申,听朝暇,湛凝神。日入酉,群动息,严扃守。”

初夜发鼓时鸡唱词为:“同欲暮,鱼钥下,龙韬布。甲夜己,设钩陈,备兰铸。乙夜庚,杓位易,太阶平。丙夜辛,清鹤唳,梦良臣。丁夜壬,丹禁静,漏更深。戊夜癸,晓奏闻,求衣始。”这些鸡唱词涉及到了各种时间计时词语、时间变化的自然气象以及人和动物在不同时刻的相关活动,从中可以探知古人的生活作息规律。

在长春殿门之外及玉清昭应宫、景灵宫、会灵观、祥源观及宗庙陵寝等处的报时,规定“更以鼓为节,点以序为节”,也很有特色。宋文德殿东邻又设钟鼓院,专掌钟鼓、刻漏、进牌之事。《宋史》载:“国朝复挈壶之职,专司辰刻,署置于文德殿门内之东偏,设鼓楼、钟楼于殿庭之左右。其制有铜壶、水称、渴乌、漏箭、时牌、契之属”。此处的“水秤”即指秤漏,“挈壶之职”即指挈壶正,专掌漏刻计时,原隶司天监,元丰后,改隶秘书省。

总结:

宋代京师开封有钟鼓楼的存在,至于宋代是否存在钟鼓楼的定制,学界有不同观点。首先是在唐代世俗社会的建置当中,以东鼓西钟作为定制,而佛寺则以东钟西经作为定制,佛寺的制度并且迅速为道观所仿效。至南宋时期,在一部分介于世俗建置与道教宫观之间的祠庙当中,率先出现了融合仙凡两界的东钟西鼓对置形式,情况开始发生改变。紧随其后,元朝在道观中比较普遍地采用了这种新的布局形式。

随着都城制度的不断完善,宫城钟鼓楼制度首先在曹魏邺城中产生。自此,这一制度不断完善,并一直沿袭至明清。而都城钟鼓楼制度正式形成于元代,明中都则把都城钟鼓楼制度推向顶峰。京师更鼓制度中的报时基本就是在相关官职运用漏刻、牌契、钟鼓等工具,以京师钟楼、鼓楼为基地,密切配合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