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曾凌虚
导读:自从明清两代定都北京后,便加大了内外防御措施,其中以在内城设九门为重要保障防御办法。至此九门控扼京师,环卫皇宫,俨然成了帝国最为重要的屏障。
那么真正的作用还不紧在此,再重要的东西也是要由人来管理,因此京城由谁来保卫,因此出现了“九门提督”这一职务。明代的九门多由皇帝身旁的亲信太监出任,到了清代后,这一职位多由王公大臣出任,因此不光显示了位置的极端重要性,同时也被赋予了巨大的权力,甚至在关键时刻能够影响整个朝政大局的发展方向。
朱棣迁都北京后,在京城内城设置了九座成本,显然是为了再度防止他人效仿自己进攻建文帝的旧事。
因城门成了通往京城的第一道最重要的防线。朱棣将管理这个城门的官员设置成为“提督九门内官”,由自己身边心腹太监出任该职务。此前宦官大多负责宫内事务,显然京城九门不属于宫内事务,而宦官“守京城某门”,无疑是被大明皇帝重用宦官的一种典型体现。到了明朝成化年间,明宪宗对太监的宠信更是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亲自任命太监陈良去做“九门提督”,此后长达33年的时间里,一直由这位陈姓太监负责。
陈良显然干的不错,将九门从内到外管理得井井有条。从清理城池到管控居民不许往护城河乱扔垃圾,甚至是城墙破损都亲自监督把关。到了弘治六年时,由于陈良在祭天大典中保障得力,措施到位,让皇帝非常高兴,下令对其进行嘉奖,还穿上了文武大臣的特殊“蟒衣玉带”,一时风光无两。
此后这一岗位的重要性日趋明显,通过“提督九门”和外部军政来互相配合维持京城安全。值得一提的是嘉靖皇帝登基之初,当他从湖北一路谨小慎微地来到京城时,“提督九门”大太监张永就在兵部尚书等外朝官员的帮助下,稳定了大局,确保了嘉靖的顺利继位。不过虽然此时的“提督九门”能够取得关键作用,但是他依旧归兵部控制,遇到突发事件时,牵扯部门过多,处理问题效率难免低下,因此到了清朝后,以康熙的重大举措全面提升了“九门提督”的独立性。
康熙下令费扬古出任步军统领提督九门事务。
康熙亲政后,经历过数次重大危机的他深感京城安危重大,因此经过慎重考察,他选择了满洲正黄旗人费扬古出任大清的九门提督之职。
费扬古从小便被清太宗皇太极收养左右,并编入包衣佐领,在宫廷中长大成人。费扬古在平定三藩之乱时在安亲王岳乐帐下效力,因战功卓著被授予领侍卫内大臣。康熙十五年(1676年),于萍乡击败了吴三桂的女婿夏国相,夏国相败走,费扬古进围长沙,连战连捷。康熙十八年(1679年),费扬古又于武冈击败了吴国贵。大军还京之后,他被提升为领侍卫内大臣,位列议政大臣。因此康熙选择费扬古出任九门提督是有所根据的。九门提督此后负责内容逐渐繁重,包括九门的门禁、巡夜、救火、编查保甲、禁令、组捕、断狱。
康照十八年( 1679年)七月一十八日, 北京城一带发生了一场八级大地震。清人董含在笔记《三冈识略〉中写道,当时“飞沙扬尘,黑气障空,不见天日,人如坐波浪中,莫不倾跌”,“内外官民,日则暴处,夜则露宿,不敢入室,昼夜不分,犹如混沌”。京城内外,满目疮痍,灾情惨重。
费扬古在这场大地震中,工作实在太多:既要逐户调查灾情、赈济灾民;又要对各处倾圮城楼、房屋进行核实、处理;最重要的还得在混乱中保证京师的治安情况,保障灾后重建。虽然任务琐碎又繁重,费扬古还是努力维持住了京城的震后秩序。不过,毕竟年事已高,大地震带来的身体和精神双重压力,令他在处理公务时越来越力不从,导致出现了一些纰漏和失误,因此康熙在此后不久将其调离九门提督。
不只是费扬古,历任的九门提督都是皇帝的心腹,因此位置是否显贵。后来的一则笔记对此记载了九门提督最辉煌的场面“九门提督之盛,由来已久矣,出入九衢,清尘撒道,街官闾吏,呵殿道迎。虽亲王行途,无此威重也。”
此后正是九门提督深刻影响了康熙后期的权力交集。到了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康熙进一部强化了九门提督的权力范围,将外城的巡捕三营也划分给九门提督管理,至此影响大清的关键一个九门提督就要出场了。
隆科多为雍正继位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却因此招致祸端。
康熙五十年,九门提督的位子迎来了一个叫隆科多的人,此后成了历史上最著名的一任提督。满洲镶黄旗人,康熙的孝懿仁皇后之弟,一等公佟国维第三子,清朝大臣。
在有清一代,被皇帝公开以“舅舅”相称呼的,大概只有隆科多一人。就是这个隆科多,在康熙帝晚年诸皇子之间扑朔迷离、明争暗斗的皇位大战中地位非同一般,是康熙、雍正两朝皇权交替之际最为关键的核心人物。隆科多出任步军统领后,康熙通过朱批告诫他:“你只须行为端正,勤谨为之。此任得到好名声难,得坏名声易。你的兄弟子侄及家人之言,断不可取。这些人初次靠办一两件好事,换取你的信任,之后必定对你欺诈哄骗。先前的步军统领费扬古、凯音步、托合齐等,都曾为此所累,玷辱声名。须时刻防范。慎之!勉之!”字里行间中透漏出康熙对隆科多的关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