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之道,非常道,孔子所体现的“仁”与“道”

2020-07-16 03:21:47 作者: 道之道,非常

道家和儒家是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结晶,它们影响着历代人们的思想、社会、哲学。《论语》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思想智慧。孔子作为老子的学生,其思想深受老子的影响,《论语》中有关“仁”的思想是道家智慧的深刻体现。

“仁”本义是指两个人之间亲近友爱,许慎《说文解字》解说“仁”字说:“仁,亲也。从人从二。”其说取《礼记·经解》中“上下相亲谓之仁”之义,郑玄《礼记·中庸》注:“仁,人也,读如相人耦之人”。阮元谓:“人耦者,犹言尔我亲爱之词也”。后来,从两个人之间的亲近友爱推而广之,泛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亲近、帮助与同情,成为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

“道”是老子思想理论体系的基础,是一个本源性最高的哲学范畴。“道”的基础就是仁,即爱人。《道德经》中多处体现了老子主张爱人的思想。与人交往要爱人,即“与善仁”(《道德经》第八章)。“慈”是老子的三宝之一,“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道德经》第六十七章)老子把慈放在节俭、不敢居于众人之先的前面,他所讲的“慈”即仁慈、爱人之意

统治者要做到“仁”就必须爱民治国,“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道德经》第四十九章)使人民安居乐业,“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道德经》第八十章)不能压迫人民,“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道德经》第七十二章)一切政令都要没有私心自然而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道德经》第三十八章)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正如《击壤歌》中所描绘的上古生活:“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

耕田而食。帝力与我何有哉。”统治者如果违背上天损有余而补不足的规律,随意收刮民脂民膏,人民就无法生存,“天之道损有余而不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道德经》第七十七章)人民走投无路就会难以治理,“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孔子不仅继承了老子的爱人之“仁”,而且进一步将它发扬光大,“仁”成为了孔子理想的君子人格。儒家五常:仁、义、礼、智、信,仁是居于第一的。孔子明确了仁的含义就是爱人。首先要爱亲人,孝悌是仁德根本,孔子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论语·学而篇》)其次,要爱众人,“樊迟问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