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晚报评论:就一个牛郎,哪来这么多“故里”?

2020-08-27 10:16:51 作者: 北京晚报评论

近年来,山西和顺、河北内丘、山东沂源、河南鲁山、湖北郧西等地均宣称是“牛郎故里”或七夕文化起源地,今年七夕节期间也都举办相关的节会活动。让网友感到困惑的是,“只有一个牛郎,怎么会出现这么多‘牛郎故里’呢?”

众所周知,牛郎七夕会织女是神话传说,因对美好爱情的刻画代代相传。民间流行七夕节,是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值得肯定和鼓励;但这么多地方争先恐后地争给牛郎上户口,并列举出地名、地貌作为佐证,甚至生拉硬套地编造故事情节,多少显得牵强附会。专家指出,即便传说人物当真存在文化原型,也很可能是一些地区将本地孝子和传说人物进行了融合。也就是说,基于神话故事确定人物家住何方,本身就是个伪命题;把牛郎织女的爱情和本地的景观、遗址、民风强行捆绑,无异于拉郎配。给牛郎上了户口,不代表此地七夕文化就是最正宗的。

值得注意的是,牛郎故里之争并非个例。神话故事里的人物,炎黄、女娲、尧舜的籍贯一直争论不休;真实的历史人物,诸葛亮、朱熹的故里,各地更是争得面红耳赤;就连小说里的人物,花木兰、西门庆,也都成为抢手的“香饽饽”,多少历史人物被迫“四海到处是我家”。当今名人故里之争尤为激烈,最主要的原因,看似争的是文化标识,更多的是想衍生经济价值。名人故里的金字招牌,往往被当成旅游集群的宣传噱头,成为经济回报的筹码。表面上保护文化,实质是利用文化;为了捆绑当地风土人情擅自篡改传说故事,更是亵渎文化,误导游客。

与历史名人攀亲,是文化创意贫乏的表现,也是旅游发展观念的误区。地方旅游业若想有长久的生命力,需要实事求是,找准定位,优化资源,树立口碑。如其包装不曾存在过的人物,挖空心思编造故里之谈,花钱营造华丽假象,不如实实在在挖掘本地历史文化遗产和独特的自然风光。

为传承文化共同讲故事值得提倡,为带动旅游各自编故事应该反思。毕竟,有多少游客愿意为编织后的假象买单?

来源 北京晚报|记者 殷呈悦

编辑:殷呈悦

流程编辑 吴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