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的宰相在光天化日之下被人且没有人敢过问,这就使得节度使越来越骄横。最终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唐朝在风雨飘摇中坚持了一百多年。
4.经济及政治
安史之乱使得北方的流民纷纷逃亡南方,因为南方少战乱且较为安定,这就开始了经济中心南移的趋势大幅度增强。并且北方人民的迁移给南方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力,南方的影响力开始逐步扩大。一直到南宋定都杭州,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安史之乱也使关中地区人口锐减,据粗略记载,安史之乱共造成了整个中华大地损失了三分之一的人口,也就是损失了三千万左右的人口。劳动力大幅度锐减,关中地区民不聊生。赋税减少,统治者为维持国库又不得不加紧对人民的剥削。导致唐中叶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不断,唐朝的国力渐渐衰弱。唐末黄巢起义更是给整个唐朝来了致命的一击。
(唐末农民起义军首领黄巢画像。“他日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
到宣武节度使朱温在公元907年自立后梁,唐朝覆灭。五代十国的时代开启。
三.安史之乱
1.唯知其将之恩而不知有天子
节度使,意指节制调度。唐朝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在地方上派任节度使。这是唐朝为了维持对外用兵或是镇守边关而设置的官职,起初的节度使只掌管军事事务。到开元末,随着土地兼并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地主用各种手段将农民的地占为己有,尤其是灾年时使用的“以钱粮换地”的手段。许多劳动力因此丧失土地成为流民。中央为了改善这个问题维持统治秩序,将府兵制改为了募兵制,用雇佣大量流民成为职业军人的方法来缓和社会矛盾。这时候游牧民族铁骑的数量和质量也在不断增强,国家正好需要可以长期驻守边关的快速反应部队用来防范少数民族的武装侵略。
(唐朝的节度使)
但人一多开销便大,军队开始面临吃饭的问题。为缓解庞大的军费支出,中央允许军队在边境屯田耕作,以此来缓和中央供给不足的局面。而主持屯田耕作的任务自然而然地落到了节度使的身上,地方的权力越来越大,节度使逐渐掌管了自己辖区内的军事、行政、民政、财政以及生产和税收。在辖区内吸收流民补充军员的任务也落到了节度使身上。这样很容易使辖区内的人民出现“唯之其将之恩而不知有天子”的情况。
前面已经提到过,在怛罗斯战役之后,中国停止了向西的征讨。这时候对外用兵的需求已经大幅减少,节度使开始把目光转移到了国内。并且唐朝有不少边将官员回到朝廷后被封为重臣甚至宰相的先例。这也让中央官员与边关各镇出现对立之势。
2.李林甫
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唐玄宗李隆基沉迷于声色犬马不理朝政,不仅没有起到一个调节作用,反而还使中央的贪腐问题越来越严重。一代贤相张九龄被李林甫所代替。
李林甫在皇帝放飞自我之时几乎独揽朝政,虽然他早期也做过一些有利于国家的例如为皇帝解决部分财政问题的事,但是他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所采用的手段可以称得上是“无所不用其极”。大批贤良遭到迫害,科举制度逐渐形如虚设。
(李林甫画像。成语“口蜜腹剑”最早便是用来形容他的。唐玄宗李隆基为了缔造像“贞观之治”一样的盛世,把“开元盛世”延续到大唐的千秋万代,他渴望征求全天下的人才,于是下诏,令四海之内有一技之长的人才全部汇集到京师参加朝廷对他们的选拔。然而当朝宰相李林甫却害怕殿试时,那些有才能的人在皇帝面前指责他的失职和罪过,于是就向皇帝上表称:这一次来参加朝廷选拔的人才当中,全部都是才能不过关的人,称不上人才,如果把这样的人拉到皇帝面前,恐怕会侮辱了皇帝的耳目。他对前来应试的人才故意刁难,把诗词歌赋等统统过了一遍,筛选下来,竟然没有一个人中选。李林甫立即将此事向皇帝上报,并表示祝贺,声称“野无遗贤”。杜甫也怀着雄心参加本次考试,但因此认清了官场的黑暗)
在李林甫的手段下,任人唯亲的现象越来越普遍。最致命的后果是中央军队腐化严重庸才流入,军队缺乏管理和训练,而地方节度使的权力却日益增大。安禄山本是一个吃了败仗被押解回长安准备问罪的胡人兵马使,但安禄山通过贿赂官员洗脱罪责,加上他高超的胡旋舞技艺也得到了唐玄宗的赏识,很快便平步青云。李林甫考虑到胡人是不能做宰相的,但为了迎合皇帝,他上奏推举安禄山为东北三镇节度使。其一,为了减弱节度使对他相权的威胁;二来可以把安禄山变成他自己的党羽。三镇节度使的兵力足足有十五万人,力量已经盖过了中央。而皇帝还在沉迷于声色犬马之中。
3.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李林甫病死后,原本是杨玉环的族兄出身的杨国忠凭借着会迎合和贿赂的天赋当上了宰相。升任宰相之前因为争宠杨国忠已经成为了李林甫的政敌,安禄山作为李林甫的党羽也与杨国忠交恶。双方发动了许多震惊朝野的党派之争,但唐玄宗却视而不见任其自由发展。
(杨国忠画像)
而杨国忠乱政的本领相比于李林甫那叫一个有过之而无不及。毕竟自己没用就特别喜欢嫉妒,这使得中央更加地腐朽。他不懂兵法却又好大喜功,对南方几度用兵失败不说,还导致南方少数民族与唐交恶。安禄山在意识到自己的利益乃至生命都受到威胁之时,终于下定决心发动兵变。
4.渔阳鼙鼓动地来 ,惊破霓裳羽衣曲
关于“安史之乱”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学界至今存在争议。比较普遍的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认为是因为安禄山与部下史思明联合造反;第二种说法认为是因为安史之乱以安禄山起兵为始,史朝义自杀为标志而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