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汉献帝刘协杀了这两个人,那么,中国就不会存在三国时代了

2020-07-18 15:37:16 作者: 如果汉献帝刘

三国时期是一个群雄并起的年代,魏蜀吴经过连年征战杀伐,斗智斗勇,最终,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每当谈起三国,人们总会沉迷于各种脍炙人口的三国故事。通过这些故事,可以了解到形形色色的人物特点,如张飞的勇猛、关羽的仁义、曹操的奸诈、诸葛亮的谋略等。

但在三国题材的影视剧中,却甚少描写汉献帝这个人物,今天,我们不妨以汉献帝为主线,来着重讲下他所身处的三国时代。

马伯庸有一本小说,叫做《三国机密》,这本小说就是以汉献帝为主角,对整个三国故事重新剖析。当然,小说毕竟存在有虚构成分,如:书中汉献帝的弟弟刘平便为虚构,之所以加上这么一个角色,其实,也是为了以此为线索,方便展开三国的乱世纷争。

汉灵帝去世后,留给了何太后两个儿子。大儿子刘辩十四岁,小儿子刘协也不过八岁,按照历代规矩,皇帝离世后,这皇位自然要由老大做,因此,刘辩便成了新任皇帝,即汉少帝。汉少帝刘辩年岁尚小,能力不足以处理朝政,何太后便代为听政,这就无形中助长了外戚专权的壮大。

何太后有一个哥哥叫何进,在汉灵帝在位的时候,他担任汉朝大将军,手握兵权,地位可谓是极高。在汉灵帝死后,何进野心逐渐显露,仗着自己是天子小舅子,做事横行霸道。

但是,何进在朝内也不是没有对手,他最担心的还是朝内的宦官势力,这些宦官曾经深得汉灵帝信任,表面上是照顾皇帝的日常起居,实际上,他们的手中都握有实权,大宦官往往在宫内身兼多职,私下互相勾结,俨然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势力。

不过,何进还是把事情看得太简单了,他不知道除了外戚和宦官外,朝廷内其实还存在着第三派势力——外臣。顾名思义,就是一些在朝中身居要职的外姓重臣,这些人虽然没有皇族血脉,也没有得到皇帝赏识,但是,他们作为士族名门,数代效忠于汉室,早已培养出自己的人脉与势力,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外臣有袁绍和杨彪。

他们手下有许多人在全国各地方担任要职,控制着许多土地与城镇,一旦事情异变,这将是不可轻视的一股势力。

东汉末年时期,全国范围内爆发了黄巾起义,汉灵帝迅速命令地方军队进行镇压,但是,起义地区的军队根本不是黄巾军的对手,常常被打抱头鼠窜。汉灵帝选择放权到地方,由各地刺史负责当地的军政事务,而后又将刺史改为州牧,统领军队对起义军围剿。虽然,在最后终于将起义军队消灭,但是,汉灵帝想要再收回兵权可就难了。

当时的人们都知道汉室已支撑不了多久,自然没有太多对朝廷的敬畏,许多得到兵权的地方官员,索性无视了朝廷的命令。冀州刺史王芬曾经还谋划了一场刺杀汉灵帝的行动,小小的地方刺史竟然敢刺杀天子,这在东汉之前似乎是很难想象的。

但若是将这件事放到汉灵帝时期,似乎又能讲解的通,一个刺史敢这么做,必然是有着十足的把握。回顾历史背景,东汉末年,汉室已经没有了往日的威慑力,从黄巾起义这件事中,许多人都已经意识到汉室根基已倒,覆灭只是时间问题,因此,哪里还会有半点效忠之心。汉灵帝在位的时候,地方官员都已经开始抗拒旨意,哪里还会将新上任的小皇帝看在眼里。

汉灵帝去世后,此刻的东汉王朝更像是砧板上的一块肉,只剩下任人宰割。朝廷内部被三方势力共占,他们表面装作无事,私下却争权夺利,盘踞在各地的军阀势力对于东汉政权也是虎视眈眈。除了这些,还有一些外族势力,也是不小的隐患。

他们趁着东汉势微,大量迁移族人进入中原地区,这些外族人口中,其中,人数众多的有匈奴、鲜卑、西羌等族。

其实,这些外族并不是第一次迁入中原,早在汉灵帝之前,便有大批外族居住在中原地区。他们与汉人杂居,学习汉族的农耕文化,俨然已经融入汉人的生活。但是,他们并未真正脱离原来的民族体制,部落首领仍然对族人拥有极强的号召力,一旦乱世开启,那这些外族之人很可能攻打汉室,到时中原必危。

当时,也有过外族造反的例子,如:汉灵帝中平四年,中山太守张纯起兵造反,随之响应的便有鲜卑族,虽然,这次造反很快被镇压,张纯被处死,但是,参与其中的鲜卑人并没有受到影响,依然私下发展着自己的力量。

其实,除了鲜卑族,长期住在凉州的西羌也是一个不甘臣服的民族,西羌人曾多次起兵反抗东汉政权,虽每次都被平定,但西羌人却从不认同东汉王朝,依然在全国各地发起造反,许多西羌人为了推翻东汉王朝,不惜投靠一些军阀势力,如董卓、马超的军队中,便有不少西羌士兵。

随着各地军阀崛起,朝廷内部的矛盾也终于激化,何进谋划铲除宦官的计划走漏,反而被对方先行下手,随后,袁绍带人进行反击,接连杀了两名宦官。在这种情况下,宦官张让、段珪自知无力回天,便挟持着汉少帝刘辩与陈留王刘协向着城外逃去。之后,尚书卢植率军追上,杀掉了二人,将汉少帝刘辩与陈留王刘协接回都城。

据悉,刘辩与刘协在逃亡野外的时候,曾碰到过董卓。当时董卓问二人问题,汉少帝刘辩因为被宦官劫持一事,吓得早已六神无主,反观刘协,面对董卓仍然能镇定自若,对答如流,这点获得了董卓的好感。

 1/2    1 2 下一页 尾页